•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楼主: 小晓

[登山] 【转自懵懂野叟】新驴野叟户外乱弹—有关户外的技术、经验、文化、商业等交流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1-12-21 15:47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5:迷向与辨向

迷向与迷途是户外运动的两个重大问题。相信户外网站应该有不少讲这个问题的。但我这里要讲的是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经验与认识。这里先讲迷向,抽空再讲迷途。

我把迷向分为两种:调向与掉向。

一、调向:

比如你确切地知道你面向的应该是东方,但在你的脑子里无论如何都觉得它是南方,我把这种情况叫做调向。

这种调向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我的经验是:闭上眼睛,稍许分散一下注意力,然后把思想从对它是南方的惯性思维、从对它是南方的偏执中慢慢拉回来;然后通过心理暗示,想象着你是在面对着日出的方向,你的左手是北方,你的右手才是南方。注意,最好通过联想把它们与你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这就相当于你在自己的概念系统里把一个维度空间转换了一下。这招儿很灵,马上你就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在脑子里把方向调整过来了。

二、掉向:

掉链子了,直接找不着北了,直接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掉向。

掉向后需要的就不是调整了,而是需要借助于一些可靠的物体来对方向进行辨识。

以前无意中浏览过一些这样的科普,总觉得他们往往人云亦云,不着边际:

教你拿丝绸摩擦针然后用线吊起来。——我有针线的时候说明我的背包还在,既然背包还在,包里就有备用罗盘,用不着针线自制指北针。

教你用植物判断,树冠茂盛的一边向阳,树桩年轮疏阔的一边向阳。——你照着这个到山里对着那些大树相相面,保证让你啥头绪也看不出来;你找个树桩看看,没有用电锯给你留下的平整的树桩,都是斧头砍得乱七八糟连年轮都看不见的树桩。

教你用风向判断。——你经常会发现山里的风会因峰面与山体的阻碍产生乱流。

教你看月亮,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半月上半夜上弦月的月面朝西——你八成不知道今天是农历几月初几。

教你用手表对着太阳,用当时的时间(24小时制)除以2,取商数,表盘平放,得数时间对准太阳,此时,12点钟方向为正北方。——我十几年没带表了。

教你立竿见影,树根杆子以投影判断方向。——太阳当头的话,不用杆子你也知道那是南。

……

网上说的那些方法当然都有道理,别人讲的我不重复,我只想以我个人的经验谈谈我对辨向的一些认识:

第一,双备份的原则:

除了你那具有罗盘功能的GPS之外,一定要另带一个机械指北针,以防备电子指北针电量耗尽、丢失、受干扰、极端气象条件下失灵、故障等。注意,作为应急的机械指北针应该小巧轻便,应该带在身上而不是藏到包里,以备紧急弃包的时候还有的用。

第二,互证的原则:

万一,在没有仪器又必须凭经验辨向的情况下,你要知道你下一步的逃生方案可能建立在对方向判断这一条件上,必须确保你对方向的判断是正确的。户外技术论坛讲的那些方法你都可以用,但不能用孤证的方法研判,而是尽可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互证,并且求证过程中没有出现明确的反证,只有几种方法互不矛盾,且都支持或接近你的论断的时候,你才能最终采纳。

2011.05.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1-12-21 15:48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6:电力供应


户外装备中“家用电器”的东东越来越多了,持续供电问题一直困扰着驴友们。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标准化原则——统一电池型号:

Melanie看中了一款头灯,我说不能买它,她问我是不是嫌四百多元的价格太高了?我说不是,我主要是想把我们所有的户外电器的电池统一为一种型号。此前我已经买了一个十元的手灯了,那个手灯用的是7#电池,以后我们买的所有户外电器都必须能用7#电池。

我认为应该与自己相对比较固定的驴友一起统一一个小标准,如果大家平时在购买装备时都统一于一种型号的电池,那么我们所携带的备用电池就可以根据情况在驴友之间进行调用,而且不同电器之间的电源也可以互相调用。

其实后来在北京三夫买了一款很贵的头灯。没有办法,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路径依赖”,这也是我在《驴之殇*下》所提议的俱乐部最好帮助新驴进行装备规划的原因之一。

户外发电机——便携式太阳能板电源:

如果行程较长的话,我们携带的照相机、手机、摄像机、GPS等电器就会存在一个持续供电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有一种便携式、可展开的太阳能板,重量在300g-600g之间,既可以当做上述电器的电源,也可以给你所有的户外电器进行充电。

另外,现在已经有那种外壁上带有太阳能板的背包了,相信随着户外电器的不断发展,会促使背包生厂商不断去完善它。

2011.05.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1-12-21 15:52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7:驴行游记

    咱说的不是怎样写游记,那是咱在小学时学的东东,况且念书时俺也不算好学生。
    当了“驴”之后,看了一些驴友写的游记,三言两语说说俺看对驴行游记的看法吧。

    一、别不写

写给自己:别不写,游记至少是写给自己的,写游记让你在身体上吭哧吭哧的驴游之外又平添了一层精神上曼妙而深刻的神游,促使你更多地去了解、理解、思索、感悟你的驴行或驴游。

写给将来:别不写,游记是为了写给你将来的,总有一天,你垂垂老矣,偶尔翻出你当年那些坚忍跋涉的记忆来,一定会让你感慨万千,老泪纵横。犹如美人迟暮时捧着当年白马王子写给她的那些情书一样激动不已。世界是年轻人的,现在你拥有很多,但当你壮士暮年的时候,留给你的只有那些人生的回忆,那些记录了你人生旅程的东西便成了你那时候的财富,而那种精神财富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照片不足以承载太多,游记能让你那时候变得更加充实。

二、电报体

未必你每一次驴行都要写,但当你有所感悟、有所感触、有所感怀的时候,最好还是把它写下来。

只是我读别人的游记时有个毛病,也许我不但怵头码字也怵头认字吧,唯有那些电报体的游记才能让我读下去,哪怕错别字连篇,也往往不忍释卷。

电报体是诺奖作家海明威的发明,简单说就是两点:其一,简约原则,尽量别煽情,少发挥;其二,“冰山原则”,把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去探究冰山的全部。

2011.05.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1-12-21 15:53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8:重新定义“背负系统”

包是背包客的灵魂。第二次户外前,我跑到银座“哥乐”专柜,冲着最贵的包拿了一个,背在身上对着镜子看,煞有介事。

然而噩梦开始了,每次户外的时候都觉得它别扭,总觉得这一千三的包不如儿子那几十块钱的书包背着舒服。为此郁闷不已,又找不着原因。无意中Melanie的一句玩笑话给出了答案,她说也许包是好包,只不过咱身体长得不够标准。一语惊醒梦中人。

有道理啊,应该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将人和包作为一个系统处置才对啊!baidu一下“背负系统”这个词,好家伙,果然有很多,心想还是有明白人的,人家早就注意这个问题了。但逐个打开一看,彼此说的并不是**事儿,它仅狭义的指背包,而我认为背包只是背负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于是,我就一直想对“背负系统”这个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为了说明与理解上的方便,这个概念不宜用“种加属差”的方法,而只能描述性地给出。


狭义的背负系统:狭义的“背负系统”是对生产者而言的。

最初的背负系统概念是为了区分背包的内部框架或外部框架这两种架构形式。

后来偏重于可调节的欧式包生产商开发出了TCS(管架背负系统)、CR(强力铝条背负系统)、AC(智能减负系统)、AP(肌肉支撑型背负系统)等,偏重于分码号的美式包生厂商则开发出了GASS(灵活性背负系统)。

狭义的背负系统将背包作为一个系统单元,采用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力学等技术,对背包进行整体设计。它包括(为了舒适性、坚固性等)更狭义的背负系统、(为了装取方便而设计的)装载系统、以及外挂系统。

广义的背负系统:广义的“背负系统”是对使用者而言的。

它要求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依据背负者个性化的身体、背包、装载物、以及环境等特性,将诸要素纳入到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中,进行关联性、整体性的考量。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说的太好了,如果分解开去看,即使再好的包,如果不适合你,背上它你也会觉得很痛苦;而如果一个驼背,背上一个罗锅,他们反而会觉得很契合。老头老了,塌肩佝背,背上那一千三的“哥乐”时尚包,进到山里不骂娘才怪呢。另外,将装载物作为一个子系统,是提示使用者装载方式也是决定背负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了这种认识,问题就好解决了。后来与驴友Melanie去挑包,把她和售货员叫到一起对他们说:别管牌子,别管样式、别管价钱,要一款属于她的包。一款款的评估,结果一个包就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看,直到最后基本确认一款可选项后进行装载、试背,我问:你感觉哪里受压迫而稍有点不适?她说没有;又问:你觉得哪里会在长时间背负下有可能出现不适?她说没有;再问:你感觉哪里受力较大?她说髋部。我说好,就是它了。她说颜色样式不理想,我告诉她,那些不是我评价的指标,拿个你喜欢的颜色的防雨罩,敲定它。结果最后选定了这款也算是顶级背包的“花岗岩*逃离*坤包”。

弹到背包,我觉得我那款“哥乐”时尚包还有个问题:我认为虽然腰带与包的连接应固定,但背带与包的连接却应稍许灵活,就像高层建筑的基础应该是可活动的,这样可以消除步行中摆臂、扭腰时作用于包上的应力反过来作用于人体,从而引致疲劳。

2011.05.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1-12-21 15:55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9:论坛很重要

现代户外运动注定了其必须借助、依托网络平台,所以网站很重要。

毕竟驴友们一般只有在周末才有机会参加户外活动,平时例常的在线交流可以维护驴友对俱乐部的归属感。搜出来一些淄博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网站看了看,觉得有些论坛办得确实让人郁闷,于是想把自己曾经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年轻”的时候泡过坛子,熟悉本驴的朋友想必知道俺曾把一个数月滚动一版的冷版,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带成了一个一日滚动数版的热版。虽然都是过去的事儿了,但那些切身体会对正运营着户外论坛的俱乐部可能还多少会有些帮助。

干货与水货:

论坛需要水货,众人拾柴火焰高,灌水可以让灌水者有一种参与感,令其置身事内,不再把自己当外人。起哄也是一种人气。

但论坛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强调干货。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必须有硬邦邦的东西。一方面通过转帖把一些其它网站的好帖子归集到这里(当然要注明是转帖),这样让坛友觉得无须到处溜达,别处有的这里都有;另一方面自己的那些硬邦邦的东西又让坛友觉得这里才是正宗,别处没有的这里也有。干货的质量与数量最终决定了坛子的人气。

水货是纬,决定了坛子的横向宽度;干货是经,决定了坛子的纵向高度。纵横一乘,坛子的大小就出来了。

灵魂人物与核心骨干:

坛子需要一个灵魂人物,他(或她,下略)可以是版主,也可以不是版主。但作为老驴、或强驴、或数码驴、或驴博士,他的思想见识,他的人格魅力,是坛子生命力的灵魂所在。他至少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其一,学习能力与见识。他的学识吸引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这个群体再往外辐射,从而积聚一个更大的松散的群体。其二,组织管理素养与包容力。人上一千,形形色色,当着他面对的群体较大时,也意味着他必须面对更多不同的声音,而组织管理素养与包容力可以使他对文化、思想的“多样性”进行融和。

在灵魂人物周围还应该有几个人(一个不嫌少,几个也不嫌多)作为核心骨干,这个核心层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特意安排的。他们必须有奉献精神,能对几乎所有的帖子给予鼓励、讨论等互动。

线下交流与交友平台:

线下交流有着升华的作用,能够把坛友、驴友们虚拟的关系提升为一种更加牢固、更加亲密的现实的关系。在骨干人员有意或无意的带动下,大家现实中的交流最终可以把坛子变成一个交友的地方。

版面设置与管理原则:

板块不宜太多,太多的板块设置势必使得有些板块缺少资源,若存在那种好久都不见更新的板块,也会最终给整个论坛平添一种清冷感。

论坛管理原则最最重要的就是:包容多样性。只要不违法,来的都是客。


2011.05.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1-12-21 15:57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20:尊重领队,必须地!

弹这个话题不知会不会得罪个别驴友,但为你考虑,我还是希望你能从此牢牢记住这句话:尊重领队,必须地!

不尊重领队并非个别现象,有人无意中也会做出一些不尊重领队的行为,比如所有活动组织者都会强调“前不可超过领队,后不可超过收队”,但擅自行动,走在领队前面的情况相信大家在户外活动很常见;更甚者,在我参加一个俱乐部的莱芜大岚峡谷穿越时,曾亲自目睹过个别驴友牢骚满腹地埋怨领队的情况。如果那时候你这样做还只算不厚道的话,那么你现在再这样做就已经算不明智了。

法律上的考虑:

在早期的户外事故判例中,非常有名的广西户外第一案与广西户外第二案,都判处领队和队友对事故负有责任;但后来的灵山夏子案、特别是前不久刚刚开庭的夏特小新案,法院都明确宣判领队免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从情理上说,领队确实应该对团队的安全负责;从法律上说,领队却对你的安全不必负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既然彼此做的是良心“买卖”,那你就必须以一种真诚的态度,来赢取领队的尽职尽责。不是你要求他尽责,而是以你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来换取他的尽责。像夏子案与小新案那种领队明显犯有技术错误的事件他都不用负责,这足以警醒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吧:他的技术处置决定了你的安危;试想,你敢对一个有着生杀予夺大权的人不敬吗?记住我那句话:尊重领队,必须的!

经济上的考虑

为数不少的人认为,他付了钱了,他购买了这项服务,他是顾客,顾客是上帝,领队就应该伺候好他,带他玩儿好。你算算帐,互助联盟一般一二十元费用,俱乐部一般三四十元费用,你敢想天底下有这样的服务产品吗?高风险、高劳动强度、低收费,你还真敢想?其实无论是互助联盟还是俱乐部,组织活动基本上是不挣钱的,它们的运营靠其它的盈利模式。所以请你这样想:你参加的那都是AA制活动、或者自助活动,你不是领队的上帝。

户外文化上的考虑:

你是驴,大家一起出去就是一个团队。在一个富有经验的领队的指导与协调下,整个团队通过协作去完成任务本身就是户外文化、户外精神的一种体现。而团队应该对于领队富有经验的指导与协调工作表示表示感激。

情理上的考虑:

即使是商业活动,那你也要体谅领队作为从业者所承担的高风险与高强度。对你来说那是游玩,对他来说那却是劳动。我希望驴友们就像一个有素质的人打的下车时,对出租车司机说声谢谢,司机对你说声走好一样,尊重并感谢领队的工作。


2011.05.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1-12-21 16:05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21:迷彩可能有些麻烦

我有一身德国现役的PFC迷彩装,应该算价格不菲,但一直没穿过,趁着5月22日有个休闲线路的机会穿出来亮了一回骚。不少人有军旅情结,喜欢军警装备的那种威严性,但户外运动穿迷彩的话,对自己、对队友或许会有一些麻烦。

对队友可能有些麻烦:

有过Go Hiking经历的驴友想必都有这样的经验,无论多大的队伍,在那些勉强容纳一个人的羊肠小道上也只能一字儿排开,这样队形就会拉得很长,而队形往往会因为队中有人(拍照、系鞋带、中途调整等等)各种原因出现脱节,后面的队伍有时候需要靠寻找前队的踪影或踪迹来行进。如果大家都穿迷彩的话,混迹于山林则不便于后队寻找前队踪影。

这点老头体会尤深。老头年迈,难免落在后面,经常要靠瞭望来寻找前队踪影,如果他们穿着鲜艳的专业户外装的话,则很容易辨认,但如果是迷彩或军绿就困难很多。

对自己可能有些麻烦:

前年南平有个黄姓女驴友在完成穿越任务后的归途中走在队伍的后面,在一个下山的岔路口走错了路。队伍上车后发现少了一个人随即返回寻找,次日又由公安、消防、当地政府等组成一批批救援队进山搜寻。第五天找到她的时候,发现她穿着迷彩服倒在了溪流边。于是我想,如果她不是衣着迷彩,会不会更容易被那么多的搜索队伍更早发现呢?

淄博的这些小山头当然不会出现失踪的情况,但如果你花钱买了迷彩的话,用途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如果有一天你想走出淄博,参加一些山体面积较大、人烟稀少的更有挑战性的户外活动时,一身迷彩肯定会让领队皱眉头。

2011.05.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1-12-21 16:07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22: 驴的CIS

驴友“澳大利亚”让抽空弹弹俺对老驴、新驴的理解,这个话题早晚要弹,不过我们先来做些铺垫。

CIS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原意指团体形象识别系统,包括VI视觉识别、BI行为识别、和MI理念识别三个子系统。我这里借以对驴这个族群进行识别。

以前借用到理论问题时,总有驴友说看着头晕。呵呵,咱这里不妨说的通俗一些。比如僧人,身披袈裟就是VI,你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念经持戒就是BI,稍有接触你就能识别出来;普度众生就是MI,你也很容易能识别出来。再比如解放军,凭着他的军装军徽、他的队列条例和内务条例、他的宗旨,你绝对不会把他和神马日军、神马黄巾军等混淆。

驴,作为一个族群,也有他的CIS。当你看到穿着冲锋衣,背着双肩包,满山上吭哧吭哧傻走的人时,你一定不会把他那根登山杖看成逃荒的打狗棒,呵呵,你一眼就知道——哇,驴来了。不但知道驴来了,其实还能端详出来了一头什么驴。

CIS的三个系统以其深刻性而递进。

VI的驴:驴表象的、低级的标志。

干啥有干啥的行头,做驴也一样。但你要知道,其实并非买了身冲锋衣,你就成了驴了;因为这个层次意味着,那还都是些很表象的东西。

BI的驴:驴基本的、中级的标志。

在这个层次上,意味着你有驴的基本技术素养了,别人从你如何选营地、如何选渡河点、如何找水源、如何做保护、如何结绳、如何探路等行为方式上,基本能识别出你不是一头新驴了。

MI的驴:驴深刻的、高级的标志。

上升到理念的层次也许就不大好说明了,我讲个小故事吧:

今年新西兰地震,有个年过花甲的老驴,处变不惊,在塌陷的大楼内利用娴熟的户外技能救下了14人。当时大厦在地震中结构崩裂,他与14名同事一起困在废墟中。地震过后大楼在余震中仍不断摇晃,不断有砖块掉下,情况很危险。在黑暗中,这位老驴很冷静,有着坚定的求生意志,他决定带领大家寻找生路。他曾受到专业训练,求生的本能让他迅速想到了安置在大楼内部的应急设备,他找来绳索、锤子、斧头和食品。他安慰惊慌失措的同事,鼓励大家利用绳索通过唯一的逃生途径从大楼外墙逃生。他用锤子敲破一面玻璃窗,用绳子将同事一一降至外面的停车坪上。事后他那表示自己不是什么英雄,他认为“能够帮助他们安全离开,我感到很欣慰”,“他们的生命都在我手上,那是巨大的责任”。

这就是真正的老驴。至少,仅仅从这个老驴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户外生活反哺于他的现实生活,赋予他的现实生活更丰富的内涵,户外养成的极限条件下的那些品质已经成为他本能的一部分了;他不需要亮骚的装备包装自己,具有金庸笔下那种化指为剑的道行;他受过专业的训练,临危不乱,有着娴熟的技能和坚定的意志;他能安慰并鼓舞身边的人,关键时刻成为身边人的主心骨;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驴言驴,做了驴,咱就要按照从外形、到行为、再到理念的不同境界,不断递进、不断深刻地去追求,在驴行的征途上修行。

2011.05.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1-12-21 16:10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23:让救生哨能救生

救生哨也叫求生哨,能发出人耳较敏感的3000HZ的声音。我只在第一次参加户外活动的时候听到有人出于好奇吹过,以后再也没听到过。

一直期待着有救生哨帮助救生的报道,可一直没有。户外救生实战有过用到救生哨的案例:比如鳌太失踪案搜索队员一边呼喊一边吹着救生哨;清凉峰失踪案搜索队员一边呼喊一边吹着救生哨等,但众所周知,那都无功而返,他们最终没有听到失踪人员发出的求生哨音。

最近有一个案例倒是差一点让救生哨露脸。今年五一节,有两个分别是78岁和74岁的“老”驴受困于云蒙山时,他们听到了救援队员的喊声和哨声,但遗憾的是,一方面非常虚弱的他们无力呼叫回应,一方面他们又没带求生哨。这事儿带给我的疑问是:第一,通常老人会更顾忌安全问题,作为有着相当户外经验的他们为何没带救生哨呢?第二,尽管老人一般花费比较节俭,但救生哨批发只有几毛钱,零售也就几块钱,为何他们不买救生哨呢?第三,老人因体能较弱为了减负一般不带太多户外装备,但毕竟救生哨的体积和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啊,为何他们不带救生哨呢?

据我了解很多人根本不带或根本没有救生哨。至少目前,或许因为某种原因,救生哨不救生。什么原因呢?我的思考是,可能是因为让一些貌似有学问的老驴把事情弄坏了。怎么弄坏呢?答案是:设码太长,约法太繁。有人甚至让救生哨担负一些一般通讯行的功能,这绝对是错误的。

我最早想象,既然是求救哨,那么它一旦发出哨音,就一定应该被理解为求救信号。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发信号者能够按照摩尔电码较准确的发出SOS,SOS属于常识性的,虽不是所有驴都知道,但作为常识,总会有很大很大一部分驴能够知道。二是,在发信号者不能较准确发出SOS的情况下,所有听到哨音的人都应该依据当时当地的情势先假定为求救信号,再设法去证实或证伪。

曾在淄博有户外网站上看到有驴友转帖过关于救生哨的用法(见附件),我当时就觉得那可能有问题:首先,临时性约法应该本着立法宜简忌繁的原则,而那些规定太过繁琐了,会令不少人因怵头而不去依赖它,久而久之让救生哨的作用打了折扣。其次,通讯性的东西本来可以交给领队、副领队、助理领队携带的手台,根本没必要用救生哨,把指令与通讯也加进来,反而会增加误码和乱码,当大家对解码觉得不胜其烦的时候,久而久之也会让救生哨的作用打了折扣。

那么如何化繁为简呢?我觉得甚至不需要约法三章,两章足矣:

壹.所有驴、在所有户外活动中、非为求救,不得使用救生哨。

贰.一旦听到救生哨发出的哨音,均应该当做求救信号去处置。

如果需要做一个解释条例的话,那么对第一条可以这样要求:领队组织安排的户外求生演习演练时,你可以过把瘾。对第二条可以这样要求:你虽然听到了,但根据语境你觉得像是吹着玩,那也要求你先当做是求救。



附件:(原文较长,仅转原帖之一部分)

符号说明:●短音(一秒内);■■■长音(3秒以上);指令内哨音间隔2~3秒,指令间的间隔30秒以上(比如重复发指令需要间隔30秒以上);

通讯(T):■■■(一长音)用于队伍的声音通讯联系,以确定相互之间的哨音方位,在收到哨音指令后发出代表收到指令(同喊话喂~~~~~ 相似);

集合(U):●●■■■(两短一长)向哨音的方向集合(同喊话集合啦~~~~ 相似);

前进(V):●■■■(一短一长)休息时发出代表全队出发、行进中发出代表加速前进(同喊话冲啊~~~~ 相似);

前队等待(W):●■■■■■■(一短两长)用于队伍行进距离过长时,要求前队等待后队(同喊话请等~~~等~~~~ 相似);

要求支援(S):●●●(三短)当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时发出,收到信号者以通讯音(T)回复表示将前往支援(同喊话急!急!急!相似);

求救(SOS):●●●■■■■■■■■■●●●(三短三长三短)这是国际通用的SOS代码,请大家熟记。

2011.05.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3: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1-12-21 16:11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24:迷途上篇——迷路之前

1.引例

月初的端午节去徽杭古道,我在“累得一步都不想走+饿得浑身发慌+独自一人+持续大雨+北方人对旱蚂蝗的恐惧”中,要从绿景村到蓝天凹找人,途中遇到过有两个岔路。

当出现第一个岔路时,我先是一屁股坐下来,然后自我鄙视了一下:嘿嘿,傻了吧?我发现两条岔路的夹角很小,估计应该能合流,当时决定,先按相对较宽较平的路探,适时回探另一条,走不多远,果然看到能合流,于是回去验证了另一条。

拔到高处,又出现一个丁字岔路,我还是先一屁股坐下来,继续自我鄙视一下,然后给两条路相面,发现一条通向高处,另一条下坡,我记得来时是上坡的,现在应该下坡才合理,当时决定,先探上坡路几十到一百米,再回探下坡路。结果走了不到一百米,断定这条路确实没走过,于是回去验证了下坡路。

其实这个引例还不能算迷,仅是有点晕菜而已,眩晕与昏迷毕竟还是两码事,只是因为它刚刚发生所以才讲到它。

2.迷途是户外运动最重要的课题

所有的人在陌生的地方都有可能迷路。比如彭加木这样的地质专家,迷失在罗布泊,至今三十年了无影无踪;比如任铁生这样的地理老师,有着三十年户外经验,迷失在北京门头口的妙峰山,至今快三年了无影无踪;比如老边这样的老驴,迷失在太白山,至今整三年了无影无踪;比如大杨这样的强驴,迷失在鳌山,至今也半年了无影无踪。这告诉我们,不但罗布泊那样的“海洋”里能翻船,即使门头沟这样的“阳沟”里也照样翻船。当然也有走出来的,比如当时还算大半吊子驴的大白鲨,靠他那大半吊子功夫和运气数天后重返人间,之所以不叫半吊子,是因为当时他毕竟走过两次了;而之所以不能叫一吊,是因为他由于整理鞋套而导致的“脱队”给很多人的精神带来了近乎崩溃性的折磨。

迷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常识、经验、稳定的心态、和科学的对策。

所谓“不可怕”,是因为对于一个驴来说,迷路与探路的过程本身就很刺激,我经历的每一次探路都让我有种兴奋感。

所谓“可怕”,是因为统计显示户外事故呈现这样的分布:占事故的七、八成是最先出现迷路,迷路后占七、八成又在盲动中出现滑坠,也就是说占半数的户外死亡事故是迷途所致。

3.避免迷路的根本是别迷路

我说一句也许不大好理解的话:避免迷路的根本方法,是你事先就努力别迷路。

也许你说,我平时就容易丢路,那我告诉你:不是你忘了路,而是你没记住路。

有关记忆的研究表明:记忆的实质首先是记,其次才是忆。换句话说,记忆的核心是入库与存放的问题,而不是出库与提取的问题。

4.事前准备要充分

尽可能找到别人的攻略、地图、游记,以及当地的气象资料、动植物资料、地质地貌水文岩石等地理资料进行认真研究。

事先在大脑里对该地域、以及预定线路进行空间构图。脑子里形成一个尽可能详细的、哪怕是框架性质的概念地图,把地图装到脑子里,既可以保证你在户外实践中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偏差,也可以提高你的纠偏效率。

把方案做一份精简的路书,随身携带。

5.将行程报备

将你的预定活动时间、预定线路、预定目标、主要装备情况、同行人员、联络方式向你的亲友或关系较密切的户外俱乐部报备。

我记得大概三十年前貌似在《读者》看过一个案例,一个老家伙带着他的小孙子去洞穴探险,按照美国洞穴协会的要求必须事先登记。结果爷俩在迷宫似的洞穴中迷路,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后来洞穴协会正是根据他爷俩的登记报备有针对性地展开救援才使他们脱险。

即使在中国的户外失踪案中,还没听说过外界接到报案而不施救的,于是就提出了两个问题:及时报案、和准确报案,这就意味着事前报备是有必要的。

6.随时用心记路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很用心地去记路:

记所有的岔道;

记途经的具有标志性的巨石、大树、建筑(比如护林木屋、牧羊石屋)等;

记途经的具有特征性地貌的山梁、溪谷、草地、树林等的大致方位或走向;

7.警惕容易迷路的路段

在通过密林、转道山脚、或路迹不明显等后队很难看到前队踪影的地段,一定要注意收缩队形。

在容易产生疑惑的关节点,必要时做出指向性标记。指向标记最好是行动前大家有所约定。

2011.06.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