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之一5 n6 q* v) E; C* |/ {
. c" C( B* c; h* x" |% y% m& j七岭----大坳头----店坳----看凤亭----竹子岰----下村圩(湖南)8 s) z/ ?( T- u5 n1 m, ^
( ~# W- J4 `* A! i# x[转]竹子坳之五彩谷
) o5 S% G9 Q% v4 v; y- C* N5 O; m
位于江西省遂川县的罗霄山脉主峰——南风面历来鲜为人知,深藏其间的美景至今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近日,笔者在探访罗霄山主峰南风面途中,在戴家埔乡阡陌村至湘赣分界的竹子坳之间发现一条长约10公里景色迷人的五彩山谷,其规模之大,色彩之艳丽,南方少见。 从地图上看,位于湘赣边界处的罗霄山主峰尚处于“无人区”状态,这里没有公路,也几乎没有村庄,充满原始的神秘色彩。+ \5 T* o4 v, W c V" ^2 X% E
( O% x' u4 O/ @1 z ` 11月初,笔者深入罗霄山深处,探访其中奥秘,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登上海拔2120米,至今仍属于旅游******峰的罗霄山主峰南风面,在山上见到许多色彩斑斓的秋叶。下山时,向导老彭提出带笔者到一条红叶很多的山谷拍照。他幽默地说,要是别人,我还不告诉他呢。 随着冷空气南下,罗霄山山谷中的树叶已开始变色,但这里不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色,而是红橙黄绿竞相斗艳的五彩缤纷。从谷底到山脊,金黄、火红、碧绿、橙黄,以及许多说不出名的色彩相互交织,景色十分迷人,使我连连惊叹之后,在山谷中往复徘徊了三四个小时之久,搞得在一边久等的老彭有些后悔不该带我到这里来。! L& i6 b9 ^" c9 I! }3 h
7 e! R: U, ~% B5 Z0 {, d 这条山谷长约10公里。彩林面积近万亩,分布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景观特色与人们熟悉的河北坝上、新疆喀纳斯、北京香山、湖南岳麓山等彩林景观均不相同,却与日本著名的岚山彩林有些相似。这里没有人们熟悉的大面积的红、黄色块搭配,而是五彩斑斓如锦缎般的色彩交织,属于南国特色的彩林景观。 我国观赏秋叶的彩林景观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的只有岳麓山红叶比较有名,而南风面的五彩山谷比岳麓山更加靠南,已经接近广东的南岭。这处彩林对南方游客来说,可说是一处很好的彩林新景点。 在那里,恰巧遇到遂川县林业局的王副局长,据他介绍,南风面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是江西植物种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不同种类的变色植物,这是形成五彩山谷的主要原因。除彩林外,这里还有许多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植物景观。
8 w" D! B! I; Z& R5 H$ x4 s. c8 `) X- R$ X8 o
这条五彩山谷景观丰富,不仅秋季色彩斑斓,而且水资源丰富,两岸飞瀑连缀,谷中溪水潺潺;奇松簧竹之下,一条连接湘赣的千年古道穿行其间,那些青石铺砌的石板路,条石搭建的十里长亭,依然保持着当年风貌。 据当地老乡说,这条连接湘赣的古道历史不下千年,是历史上湘赣往来交通的重要通道,与著名的广东梅关的粤赣古道十分相似,路宽1多米,历史能过八抬大轿。路面全由青石铺就,路边有很好的排水系统,工程质量很好,除部分路段因塌方毁坏,许多路段仍保持着当年风貌,很有游览价值。 一位80多岁的黄姓老者告诉笔者,这些路当年有专门的人负责维护,资金来源于一些善人们捐出的路田收入。所谓路田就是人们把一些田产捐给古道,路田的所有收入均用来维护古道。据说,当年在湘赣交界的竹子坳及半山腰的石亭处都备有粮油、被褥等物,供往来路人使用。路人用后会自觉留下零钱,再由住在山下的护路人购买添置新的物品。这种古朴遗风,就像童话一样引人遐思。5 [9 M7 I7 C# N& R' F
e x# L% d) l
从七岭到竹子坳,在大坳头、店坳、半山腰,每隔十里设一座条石砌筑的石亭,至今犹存。前两座已经部分毁坏,半山腰那座仍保存完好。石亭由一两米长,三十公分宽、二十五公分厚的条石砌成,十分坚固。向导老彭告诉我,半山亭里原来还有两块石碑,记录当年修路的情况,由于近几十年没人保护,如今石碑已不知所终,对了解这段古道的历史影响很大,如今已很难找到了解古道历史的知情者。 随着低山地区公路的开通,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走这条翻越1800米竹子坳的湘赣古道,再过几十年,这条古道也许将彻底湮灭。如果能作为一处历史景观加以开发保护,倒是有很好的旅游价值,至少,当我第一眼见到这条古道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几位当过向导的当地老乡介绍,许多外来者得知有这条湘赣古道后,都曾沿着这条古道从阡陌走到湖南的下村圩,体会一下古人穿越湘赣古道的感觉。笔者当时也向老彭表示,有机会一定要穿越五彩山谷,横跨湘赣,走完古道全程。 罗霄山主峰及五彩山谷位于江西遂川县和湖南炎陵县、桂东县三县交界处,居105国道和106国道均约100公里,交通不很方便。
: P) c W# i, W( q: @ | / ?# t: C" c- _: X
6 F: k; M: h/ e& @* O
% C: A) ]' y8 ]! s' J4 m3 j+ X
5 e0 U! E/ A1 ^+ C2 V7 o+ G! S- A% `8 q$ A/ V4 |
| | |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 X# C$ J& j( m: t/ @3 `5 v& m1 v& o" O' Q5 n: \9 M
5 E* C6 S$ d, T& Z: m& D8 {: {
| | |
( a7 B7 u' J. o5 h) v | " D: a7 H# K1 g# H8 Y
: c+ V+ F% j# W
/ B5 S- u8 d0 d5 ]" D ?
+ i; g9 B; \) Z, C, ^+ J+ e0 B( V- A J" }! W$ Y
( e, C# b1 O: \) ~9 _; C
| % y' h8 I* W" Z' p- v6 `- W% j0 ? d
| |
2 Z/ p0 d! s, X6 ~7 i4 n; }& X* }( \3 s
| | | 8 ^( q6 z% r6 o, T/ C
: W7 h# q- Z% R
5 C0 X9 N6 c; K! G' K3 r, ^; k$ n; }% E2 r; n
|
U# D- a% F8 ^) ~( v R7 n9 q* T% l
b# H7 f# e& \ q H
+ j# \ n! k2 d: q- g% V; ~4 z
7 j* H8 B7 l% ~: [& B8 m
& T4 u" f' s# [- o+ J# S | | |
) l; S' q4 N" X; n$ N; c0 T( }$ Q% h; O4 M
| | | 3 [, L; W1 L z5 S
# T0 \7 V$ x) r! h# Y: m; V, J# n8 p
7 D) u# L. o7 g [ |
@$ ~ {5 h0 f8 X" O2 n古道之四 & Z A: L9 k G4 a2 @
. c- a( m d( w
店背----天车岰----大窝里----田光里----赖氏廖----暗垄底----梓木桥----石垇岰----大院(湖南) ; y9 a4 R/ A. a
|
1 }1 S0 _# u7 o; R1 |0 a# ^) I3 E5 T6 J9 F8 X8 U5 F" @% K; g! t
0 q9 V5 {* N ^0 l6 }: s
| - E) M6 D2 V# K/ A; ~6 z$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