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查看: 2053|回复: 3

[健康生活] 四川的茶馆与茶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4 19: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是“茶的王国”。几千年前,就有了品茶的习俗。茶叶是我国的特产,也是我国人民迎宾待客最简单、最必要的东西。茶能生津解渴,醒脑益智。有餐后一杯茶除油腻,酒后一杯茶能醒酒的说法。茶分为绿茶、红茶、花茶三大类,各具特色。因为四川盛产茉莉花,所以窨制花茶在四川具有悠久的历史。喝花茶在四川比较普遍。茉莉花茶的特点是:香气清芬鲜灵,花茶味醇和含香,汤色黄绿澄明,绿茶之中点缀着朵朵白花,醇厚的茶味中又透着茉莉的鲜香之气。因为以上的特点,茉莉花茶被推举为清香型花茶的代表。

      四川是茶的故乡。全省优秀名茶产区有30多个,品种达40多种。具有盛名的四川功夫红茶,在一九八五年第二十四届国际优秀产品评选会上,被评为茶叶冠军,荣膺“世界金质奖”。红碎茶一九八六年荣获第二十五届世界优质食品金质奖。峨眉竹叶青,一九八五年第二十四届国际优质产品质量评选会上,被评为茶叶冠军,荣获世界金奖。重庆沱茶,在一九八三年第二十二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荣获国际金奖。

      由于四川的名茶品种繁多,历史悠久,所以饮茶的习俗是古老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茶馆、茶肆在四川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的大街小巷,素来为人们所称道。在川西城乡的各式茶馆里,随处可见饮茶的人们,有的饮茶是为赏玩花鸟助兴,有的品茗是为享受桑榆晚景的情趣,有的是年轻人为了捕捉提壶饮酺的一丝新奇……总之,蜀中饮茶的独特方式,独特茶具,引起了许多中外游客的兴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迁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巴蜀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情趣。

       四川人饮茶渊源自古。早在西汉资中人王褒著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蜀中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烹茶的情况:“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这是四川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文献记载,这篇文章中还规定奴隶有为奴隶主“牵犬贩鹅,武都买茶”的义务,这说明了当时川西一带至少已有经营茶叶生意的茶市出现。到西晋时,张载登成都白菟楼,写诗赞叹成都茶的高贵:“芳茶冠六清”。所谓“六清”是指古代人所用的包括水、浆、醴、醇、医、酏等六种饮料,就是《周礼·天宫·膳夫》说的:“饮六清”。这说明早在西晋时,成都的茶就已经超过了“六清”,居于各饮料的首位,可见饮茶品茗在巴蜀地区很早就已经成为受人们欢迎和重视的习俗。在当今的世界,茶在饮料中的地位非常高,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

      在苏轼的诗里,茶水又叫“茶汤”、“茶食”。因为饮酒吃饭之前,要先品茗,进茶一盏,这种习惯叫“茶筵”。这种习惯进一步发展,就是现在日本的“茶道”。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同古代四川饮茶的程序和方式极有关系。茶花色白清香,沁人心脾,在“肉食者鄙”的时代,茶的清香便成为一种圣洁高雅的象征。所以,古人用茶来形容清丽的女子。金人元好问的诗说:“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小茶”、“茶茶”常常用来作为女孩的代称,甚至径称为“茶花女”,这充分显示了茶文化在人们审美心理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所起的巨大作用。

      四川茶的重要特色是“盖碗茶”。“盖碗茶”是巴蜀最先发明并独具的特色。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和茶船三部分。茶船又叫茶舟,是承托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即公元780年至783年)由川西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在成都发明。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的女儿就运用奇思妙想以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防止喝茶时杯子倾倒,就设法用蜡在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环底做得越来越新奇,形状千姿百态,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西蜀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以后逐渐遍及于整个南方地区。

       谈到四川的茶文化,不能不提到四川的第一民俗——“摆龙门阵”。

      也许是人口稠密、交往频繁的原因吧,四川人一般都健谈。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在其它地区叫侃大山、闲拉呱儿、讲故事、谈山海经、海吹、神聊、翻古等等,在四川,则有一个很别致的名称,叫“摆龙门阵”。

     “摆龙门阵”是借代辞格词汇。古代时用兵布阵叫“摆阵”,即根据形式布成各种阵式,如“火牛阵”、“八卦阵”、“天门阵”等等。这“龙门阵”就是从中引申而来的,因为旧时四川民居院落的大门称为“龙门”,“龙门”口常常有一片比较开阔的公用空地。由于一般人的居室都不太宽裕,这片空地自然就成了大家的日常社交空间。每当闲暇,邻里们便捧着茶杯端上椅凳来这里聚会。其间或由一人主讲故事,或三三两两自由漫谈,非常热闹。这场面,远远望去很象摆了一个什么阵。什么阵呢?既然摆在“龙门”口,叫它“龙门阵”不就很好吗!于是乎约定俗成,“摆龙门阵”就借代为侃大山、讲故事之类的同义词而流传开来。

     “摆龙门阵”小而言之是一种语言现象,大而言之则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它植根于四川,所以带有浓烈的巴蜀文化的色彩。茶馆在“摆龙门阵”的形成和发展中是功不可没的。我们知道,“摆龙门阵”除了要有充裕的时间,还得要有理想的空间才行。在“龙门阵”的发祥地“龙门”口“摆龙门阵”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局限性也很大。第一,“龙门”口是露天敞坝,既不能遮风蔽雨,其环境也不耐久坐。第二,这里的摆者和听者都是近邻,范围不大,话题也就有限,很难发展和提高水平。而把“龙门阵”一摆进茶馆,那光景就大不一样了。首先,茶馆在室内,是“全天候”的场所,在里面“摆龙门阵”可以不受季节的限制和风雨的干扰。其次,茶馆号称“三有”——有茶、有座、有趣,给“摆龙门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有茶”,有名的“三件头盖碗”泡上一盏香喷喷的茉莉花茶,并有热情的堂倌提着铜壶随饮随掺,为你解渴润嗓;“有座”,一把高低适度的楠竹靠椅让你坐得舒舒服服,纵然是摆上一天的“龙门阵”也不会觉得累。如果说以上两“有”尚属“物”的范畴,在家里也不难办到的话,那么“有趣”一项则非入茶馆而不可得了。而这“趣”,恰恰是“摆龙门阵”中最关键的一点。

      同“龙门”口的近邻相比,进进出出茶馆的茶客不但数量大许多,而且层次、品种也丰富得多。一般而言,茶客们进茶馆都是忙里偷闲,兼带着会友、办事、解渴、消闲等多种目的,而这些目的都是在“摆龙门阵”中完成,因此话题很宽泛,“形散而神不离”。茶客中不免还有那些本身就是因为闲得无聊而来的人,他们那信马由缰的“龙门阵”就更加热闹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三百六十行,带着各自的人生五味来这里倾吐,耳闻目睹的奇闻轶事来这里传播,犹如百川归海,众多的信息都化作“龙门阵”在茶馆中汇集,又由茶客们带出去扩散开来。于是乎,“龙门阵”使茶馆越来越兴旺,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茶馆也使“龙门阵”越来越发达。

     “摆龙门阵”这一现象的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而其最大特色我认为在于一个“摆”字。正如俗话所说:“膏药是一张,各人的熬炼不同;‘龙门阵’是一个,各人的‘摆’法不同。”

      一是“摆”的方式,粗略可以分为“独摆”,“对摆”和“群摆”三大类。

     “独摆”为一人讲众人听。多为一位口才出众的讲述者“摆”一个完整的故事,听者很少插话。这种摆者要有相当的表演技巧才能吸引听众。“独摆”中的佼佼者当数那些每天在茶馆“做棚”(说书收钱)的评书艺人们。

     “对摆”为两人搭档,你一言我一语默契配合,或漫谈见闻,或就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一对“对摆”的好搭档是令人羡慕的,摆起龙门阵来“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言传意会,尽得其妙。而他们本人也象钟子期和俞伯牙,相互在“对摆”中得到了深深的理解和极大的满足。

     “群摆”是两人以上的自由交谈。这是茶馆内最有特色、最富趣味,也是最吸引人的一种摆龙门阵的方式,近来有人把这称为“茶馆文化”的一大特色。不管你是生客还是熟人,是富翁还是穷人,是“公事人”还是平头百姓,只要一进茶馆,便是茶客。茶客就得遵守茶客的规矩——“龙门阵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别人的龙门阵引起了你的兴趣,你可以随时参与进去;反之,你的龙门阵引起了别人的兴趣,别人也可以随时参与进来。这种参与,俗称“搭白”或“搭野白”。搭白者不但可以“乘兴而入”,而且可以“兴尽而退”。在“群摆”这种特定的场合,“搭白”不但不算唐突、失礼,而且恰恰是“龙门阵”所寻求的“摆趣”,或者说是“群摆”的“最佳效应”。这“最佳效应”也就构成了“摆龙门阵”特有的氛围。

      二是“摆”的韵味。如果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北方的“侃大山”犹如“二锅头”来得豪放来得猛的话,那么,四川的“摆龙门阵”则是以其浓郁的“川味”见长。它既有类似川菜的“麻、辣、烫”,又有近似于川酒的“醇绵爽口,回味悠长”,即善于把深刻、隽永的思想化为生动、机趣的语言,以“龙门阵”的形式从从容容、委委婉婉地“摆”出来,令你信服,令你陶醉,无形之中达到“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效果。

      “龙门阵”蓬勃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强大的亲和力和自身的发表能力上。

      “龙门阵”的亲和力深得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拿来主义”的神韵。犹如北方的小米和高粱一经四川的水土、曲料所酿制就化为川酒,外来的山珍海味一被川厨用特有的佐料和方法所烹饪就成为川菜一样,外来的题材一经川人之口摆出,一下子就变成“川味”十足的“龙门阵”了。比如,流传世界各地的《狼外婆》一入川就变成了《熊家婆》、《孟姜女》、《白蛇传》、《梁祝》中的主人翁不管他们原籍何处,一“摆”进四川的“龙门阵”,他们就通通化为了四川老乡。

      就“俗”而言,它可以教化民众,在潜移默化中给一般老百姓增加历史、文化和生活知识,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协调了人际间的关系,沟通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满足了他们“宣泄”和“展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就“雅”来说,“龙门阵”包含着大量各种各样的信息。

      虽然或许摆者无心,但如果听者有意,则可以从中获取不少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如作家们可以从中发现创作的素材,思想的启示;学者们可以从中收集到诸如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口碑,供他们作进一步研究等等。

     “龙门阵”文化与“茶馆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互相促进发展。它们经过不断完善发展,就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茶文化”的主体。四川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诞生之地,这是巴蜀人对祖国民族文化作出的值得骄傲的奉献。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 社 会买 卖 枪 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六腊之战”的战场。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另外,有些茶馆设有四川扬琴、评书、清音、金钱板等演出活动。坐茶馆的人可以边饮茶,边欣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

      四川茶馆除了卖茶,还卖糖果、香烟、瓜子、花生等小吃。解放后的茶馆还增加了打牌、下棋、读书看报、赏花赛鸟,以至于唱卡拉OK、看录像节目等,内容愈来愈时髦、新颖,但它作为民间传统社交活动场地的功能始终没变。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诸家的思想精髓,尤其将儒家的明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巴蜀大地将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演变发展成独特的“四川茶文化”, 四川人饮茶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在这里,茶与饮茶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这在成都,又被其独具的地域文化风情淬变成了富有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

      据引证,在解放前成都有两多:一是茶馆多,二是厕所多。在过去,几乎成都的每条街道上都有一、两家茶馆儿,而茶馆儿附近又必备厕所。现在,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馆儿也不下千家,数量之多,当数全国第一,民间对成都也有“头上阴天多、眼前茶馆多”的说法。成都有如此之多的茶馆儿当然跟成都人闲暇的生活分不开,但个中更重要的原因是跟成都的气候有关。成都平原属亚 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终年温暖湿润,潮湿的气侯便养成了成都人吃辣椒除湿的习惯,吃多了会上火,而喝茶正好可以起到清热的作用。再者,老成都的井水含碱量高,味苦,城外好水质的河水由于运送成本的原因不易运进来,所以飘摇一帘茶馆幌子之处,便成为了家常或口渴路人的饮水之处了,而茶馆也就这么应运而生了。成都的茶馆之所以引人注目,是由于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诸如:休闲、聚会、交友、娱乐、谈生意、看书学习,有时甚至还成为了公判是非的场所等等。

      明朝人陆树声《花察记》记载,饮茶比较理想的地方有:“凉台、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行吟清淡……”等清幽雅致的环境,所以成都的茶馆儿要不就位于有翠竹、腊梅的地方;要不就是有漾水的地方。现今许多茶馆儿和高中档茶楼就是沿府南河分布的,象那些有翠湖啊、碧潭啊、清河啊之类的公园里的茶馆儿也是沿水而设的,这样,茶水与水景联天一色,构成了成都人安逸的“茶生活”。

      成都的茶馆儿兴旺,除了卖茶,还兼卖杂志、影碟、糖果、香烟、瓜子、花生、豆花、冰糖葫芦、凉面等方便零碎及休闲小吃。解放后的茶馆儿还增加了唱卡拉OK、看录像节目、看球赛等休闲活动。

      成都的茶馆儿茶价便宜,老房子里的老茶园一般一元多一杯,河边或公园里的茶馆儿一般也仅五元一杯。掏耳朵、擦皮鞋、卖小报、舒筋骨的穿梭其中;搓麻将、打长牌、谈生意、打闲望、闷瞌睡、写文章的乐于其中,百业千行都对这茶馆儿情有独钟,因人气火爆便又从这茶馆儿中衍生出茶吧、茶餐厅、茶艺社等新花样来,其形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把它作为民间传统社交活动场地的功能始终没变。

      京人到茶馆喝茶图的是热闹,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怕冷清、爱交流、尤喜扎堆儿“侃大山”,侃的多半是时政要事,这可能与北京历来都作为国家的都城有关,他们侃出了北方人的豪情,意却在喝茶,喝出了闹热中的慷慨、品出了茶水中滋人的味儿。而成都人坐茶馆图的是悠闲,几个熟识的人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是享受悠闲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其间嗑瓜子的脆响声是少不了的,呷几口香茶那种悠闲反倒还在其次,而摆的内容多是些拉拉渣渣的市井小事,所以民间也叫“散打”。在熙来攘往的茶馆儿之中,一边品饮盖碗茶,一边海阔天空,茶余饭后,佐以茶点小吃和曲艺表演,谈笑风生,实乃人生至乐。

      现今,成都的大街小巷里布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茶馆儿,高档的、路边的,豪华的、简单的;或是临街小馆、或是古巷旧屋、或是临江河畔、或是林间空地,几张桌椅,一垂茶帘,便也算作是一个茶馆儿了。一遇到晴朗的日子,成都人便呼朋引伴地将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馆儿挤得人满为患,麻将声、谈话声,此起彼伏,聊天也好、聚会也罢,都离不得这一尺见方之地,可以说,茶馆在成都人的生活中早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退休了的老年人每天提个鸟笼,哼着小曲,准时到固定的茶馆儿报到,年轻人则三五成群地在这里“血战” 一天。

      成都的茶馆儿中有几样是缺少不得的,少了则无成都的韵味了:竹靠椅、三件头盖碗茶具、紫铜壶、小方桌。成都茶馆儿的“三件头”指瓷盖、瓷碗、托盏。托盏中间有一圆形凹槽,瓷碗底边正好嵌入,不易翻倒,又称茶船。“三件头”的优点是茶碗体积适中、上大下小,添水时可将碗内茶叶充分翻卷;盖着而又露出一小缝隙的茶盖既可保温、又能透气、还能隔尘,并可用来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味,而且隔着茶盖饮茶,可免茶叶入口;茶船则托稳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这“三件头”茶具的每一处细节无不彰显着“人性化”的设计。更不能不提的是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以前在百花潭公园里便见到过这样的绝技,他们摆茶船,放茶碗的动作是一气呵成的。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在手中像玩具一样耍得风车斗转。他们在相距茶桌几步之遥的地方将细长茶壶嘴对准小茶碗的边沿高高举起,然后壶嘴瞬间沉下,壶身猛地向上抽抬,一股滚水凝成的玉柱直泻而下冲到茶碗里,然后又忽然扬起壶嘴,再低低收回,收回之时也即茶水注满之刻,茶水面与杯沿刚好抹平,不溢出一滴、不漏之一豪,其精准程度让人惊叹不已。再然后他们就会伸手过来,用小拇指一翻就把你面前的茶碗盖起了,那手法硬是叫绝。他们表演的花样有“苏秦背月”、“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堂倌生活在茶馆里,接触社会各阶层,见闻广博,知识面广,城市里的道路交通、新闻要事、小道杂谈他们都晓得,因此被茶客亲切的呼为“茶博士”。据说如今在全国各地打工的四川茶博士很多,不过他们靠的主要是一手掺茶技艺,而不是博学多识了。

      都说成都人懒惰、不思进取,其实看过了他们的茶馆儿才知道这是误解他们了。成都人品茶,对茶的态度正如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一样,一种澹泊宁静的心境,超乎名利,归于平和,在看淡了人生之后才更懂得如何把持现在,这也造就了成都休闲之都的美誉。来成都的人,在一个人独处之时,往往也会坐在茶馆儿里,点上一杯清茶,或是沉思、或是低吟,观茶叶沉浮、得人生感悟,于是就在这沉思与低吟中感受似水年华。相较于其他地方的茶馆儿,成都的茶馆儿除其独具的特色外,更让人喜欢的是这里的氛围。在这里,管你是政坛显要还是平民百姓;管你是富贾大亨还是穷困书生,只要进入这茶家,便也是家中一员。

      四川茶馆中专事泡茶和续水的“茶博士”,旧时称之为“堂倌”。现在人们尊称为“师傅”或者叫“服务员”,不少的师傅技艺十分高超。

      且看他们的茶艺,七八位茶客围着矮茶桌坐定后,客人喊声“泡茶”,师傅便应声而至。只见师傅右手提着紫铜长嘴壶,左手五指分开。夹着一摞茶碗、茶盖、茶船,来到桌前一挥手,茶船叮哨连声满桌开花,恰到好处地在客人面前各停一个,可谓分别就位;紧接着把装好茶叶的茶碗放在一个个茶船上,左手扣住茶盖,紧贴茶碗,右手上的紫铜长嘴壶如赤龙吐水,待水将满碗时,忽地一收一翘,接着吧嗒一声,茶盖翻过去将碗盖住,全部动作快速、干净、利落,真是技精进乎道矣!

      很多人都看过电视片《中国一绝》。此片曾介绍过成都的方忠钰老人表演的掺茶绝技。看这位老人的表演,不能不令人叫绝。方忠钰身手超凡,50年代时他双手连碗带盖能摞15副,高度足有60多公分,他两手能同时提壶掺水,茶毕送客,他一只手端一只茶碗,拇指扣住碗盖,能把剩茶水倒得片叶不留,堪称绝活。

      四川茶馆的茶艺,还生成了一些川味浓郁的茶馆语言。《四川文史资料集萃》刊有沈风志先生撰写的《四川茶馆》一文,对成都茶馆语言作了较详的介绍,转录在后供人们了解:成都茶馆还有许多“约定成俗”的、别致有趣的行业语言。加茶叶叫做叶子,把茶叶放进茶碗叫做“抓”每碗茶叶多的叫做“饱”,少的叫做“啬”,本来是饮茶或喝茶却叫做“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有茶叶的茶碗叫做“发叶子”或“泡茶”,开水温度不够,茶叶不沉底,一部分浮在水面上叫“发不起”,讽为“浮舟叶子”,开水放置稍久,温度已降低,叫做“疲”,或说“水疲了”,第二次向茶碗内冲开水,叫做“掺”或“冲”,不要茶叶,只喝白开水叫“免底”,或叫“玻璃”,顾客少的时侯,叫“吊堂”,顾客多的时侯叫“打拥堂”,抹桌布叫“随手”,最早还叫“探水”……“一开”、“两开”,是茶馆里常用的词。这里的“开”、是指每冲一次开水必须揭开一次茶盖的意思。

     “白”,是指掺过多次开水,茶已泡到没有颜色,成了白水了。“关”,是指配茶而言。茶馆常把几种不同等级、不同价格的茶叶按一定比例配搭,叫做“关”,也叫“勾”。“关法”和“勾法”是保密的。

     “喊茶钱”,是茶客为朋友会(给)茶钱向茶馆伙计打招呼。当你进茶馆时,先到的熟人就要喊“茶钱我这里会了”,这就叫“喊茶钱”。喊茶钱的人越多,这个顾客的面子就越大,表明他朋友多、交游广。

     “换过”,是另换一碗新茶。当别人在“喊茶饯”时,被“喊茶钱”的人就满面春风地拱手说“换过,换过”,喊的人多了,还得说一句“一事换过”。“一事”,代表“一起”或“完全”之意。这些都是假客套,很少有真正“换过”的。

     “揭盖子”,指象征性地喝茶领情。当别人给了茶钱,泡好了茶,哪怕喝不下去,或事情忙来不及喝,都要把茶盖揭起来在茶碗里荡一荡,象征性地喝一口,否则就不礼貌。以上这些习俗和用语,现在还继续流行的已经很少。
时代在变化,茶艺也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茶馆语言当然也会随之变化,这是必然的。若干年后,又会有新的茶艺和茶馆语言出现,我们的后代将会作新的记述。
200904201719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9: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容易。。。太多非法词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4 21: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太喜欢“龙门阵”了,以前小时候夏天的时候门前有很多很多老大爷围在一起喝茶,就这个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5 10: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也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