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楼主: 小晓

闲逛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8: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3-30 18:02 编辑

关于道拉吉里山难引起的户外产业思考

----太尉
中西方关于登山运动的起源和区别

  登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是指那种登高远眺,饱览风光,开阔心胸的游览登山。
  西汉时期,每逢春节和重阳等节日,便有很多人去附近高地远眺,被称作“登高”。
  到三国和晋代,“登高”活动扩展到一些较高的山区。晋代诗人谢灵运不但喜欢游山,还自制了一种登山木履,被称为“谢公履”(俗称“爬山虎”)。
  唐代高僧玄奘,为了中外文化交流,在跋山涉水赴西域的途中,曾于公元628年登过天山山脉海拔6000多米的葱岭北隅。
  诗人李白曾游历过秦岭主峰太白山,并登上了海拔3767米的峰顶,留下了《登太白峰》的诗篇。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几乎把毕生精力花在地理考察和登高览胜中,足迹遍及中国华东、华中、东北、华南、西南各地的名山,写下了巨著《徐霞客游记》,对我国地理科学有重大贡献。

  作为体育运动的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出现比较晚。

   195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派出许竞等4人赴前苏联学习登山运动技术,并登上了前苏联境内的团结峰(6773米)和十月峰(6780米)。

   1956年4月25日,新中国第一个登山队"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35人(其中中国33人)登上秦岭主峰海拔3767.2米的太白山.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宣布4月25日为中国登山运动的诞生日.

   1956~1959年,中国组织了多次攀登7000米以上高峰的登山活动。1958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登山运动协会。

  1960年5月24日,三名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从曾被英国登山队称为“死亡路线”、“不可攀登的路线” ——珠峰北坡,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征服珠峰的历史。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又一次向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进军。也就是这一次,经过严谨科学的测量,我国测得了一直沿用至今的珠峰高程:8848.13米。当时,索南罗布、罗则等9人克服了恶劣的天气等困难,在第4次突击中,终于成功登顶;他们在峰顶竖起了3米多高的金属测量觇标,配合了当时对珠峰准确高程的测量。这个觇标同时也成了以后一个时期各国登山队登上珠峰后首先要摄取的最有说服力的确认登顶资料。而且在这次的登山活动中,女登山运动员潘多(藏族)成功登顶,创女子首次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记录。

  1979年,中国登山运动协会公布,1980年对外开放珠穆朗玛、西夏邦马等8座山峰,接待外国登山团体自费来华登山旅游。从此,架起了一座沟通中国与世界登山运动的桥梁。

而登山成为体育运动,则是出现在18世纪后期的欧洲(国际登山界的一般看法)。1760年7月,出生在日内瓦的青年科学家H.德索修尔,为了探索高山植物问题,渴望能有人帮他克服当时看来是不可逾越的险阻——登上高峰。于是,他在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海拔4807米的勃朗峰山下的小山村——沙莫尼的村口贴出一张告示:凡能提供登上勃朗之巅路线者,给予重金奖赏。但很长时间都无人响应。直到26年后的1786年,才有沙莫尼村的医生M.G.帕卡尔和阿尔卑斯山区水晶石匠人J.巴尔玛作向导,登上了该峰,验证了前一年的首次攀登,并进行了科学考察工作。于是,一个新的体育运动项目——“阿尔卑斯运动”(即登山运动)随之兴起。后来,人们便把1786年视为现代登山运动的诞生年。

评论;
现在大家所认同的阿尔卑斯式的登山,即单人登山,不用别人的力量,完全依靠自己。
目前中国户外大部分人都信仰这个,成为讥讽和嘲笑“保姆式”登山的攻击依据。
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为什么要这样。
日内瓦的青年科学家H.德索修尔,为什么在勃朗峰山下的小山村——沙莫尼的村口贴出一张告示
答案:为了探索高山植物问题
难道是真的为了为心爱的女人摘花朵(这样也对还是回归到人性)
为什么探索高山植物?
我在百度里面辛勤耕耘了半个多小时,没有再详细的资料。
我只能以他科学家的身份推测他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人受益于他的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8: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3-30 18:05 编辑

19世纪,特别是1850年以后的15年间,登山运动的发展非常迅速。世界上第一个登山组织——英国登山俱乐部,也是在这个时期(1857年)建立的。19世纪末以后,登山运动从竞技登山和探险登山两个方面向前发展。一方面,以西欧阿尔卑斯为中心的竞技登山持续活跃;另一方面,则是欧洲的登山家逐步向东欧的高加索、美洲的安第斯,特别是亚洲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等山区展开活动。攀登6000~7000米以上高峰的探险登山,日益吸引着更多的登山探险家。1919年英国登山俱乐部向全世界宣布,英国将从1921年开始向地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挑战。到1938年,英国队共7次从中国西藏进入珠峰北侧,进行攀登活动,但均告失败。
在探险登山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个争向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进军的热潮,被称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的E.希拉里和丹增从南坡首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许竞等10人登上了8000米以上高峰中最后一座未被征服过的西夏邦马峰(8012米)。至此,仅仅用了14年的时间,地球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便全部被人类所征服。

评论:
说心里话:我很反感所谓的征服,我崇尚的是与自然融合和与自然和谐。
到底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阿尔卑斯登山精神?
难道真的像国际上流行的只有6000米以上雪山攀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户外登山吗?
我看不是。
是我们刚刚接触户外登山的所谓技术型精英一点偏颇的看法和观点。
这类人一般是50年代以后生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接受的是简化字的教育,没有接受过繁体字教育(繁体字教育就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的是经过**的洗礼,属于信仰却是迷茫的一代,当然像曹#旺,CEO那样走出来的人很少)

这类的精英类似于受过资本主义教育的一批海归,在社会主义商品社会初期中国学习海外资本等经验时,吃过很多亏。在资本市场上汉奸买办猖獗一时。

最后国家培养的还是土鳖,海龟基本很少在实际控制资源的岗位。
说明国家聪明了。感谢他们。
因为他们维护了我们的利益。

户外登山运动无论是东方的理念还是西方的理念。
我想共性最后都在:人性的回归。
西方人更讲究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其目的在于保障自己的安全。
目前的中国户外人更具有想象性,有点人定胜天或者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胆略,但是恰恰忽略了(或者不被重视合理性规范性 科学性。。。)

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是要受到历史惩罚的。

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东西方的登山理念在这一点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无论是多么伟大的登山家,还是刚刚出事的道拉吉里遇难的朋友。

他们都是属于雪山的。

唯一的区别:
东方人比西方人富有想象,方法上落后西方;
西方人比东方人方法上严密,这一点就户外而言我们必须学习。

登山运动是跟西方文化的侵袭有关的。在梅里雪山附近,有个天主教区,在周围都是喇嘛教的严密教区,还有天主教,说明西方文化的侵略无孔不入。
西方的类似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登山理念,和好莱坞大片一样,已经在中国有了市场。
这样的登山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传播,让你不知不觉就已经信奉。并且成为他的追捧者,或者殉道者。

因为我始终相信一点:
没有一座山脉值得我留在上面。
因为我还有亲人

此句是振聋发聩的返璞归真

华尔街的货币文化入侵已经在日本有了个广场协议,但是在中国这里却遇到了太极拳(是周旋而不是强势反击,所以叫太极拳)

那么中国的东方登山理念和西方的登山理念是否构成了矛盾?是否正在发生碰撞?
论其究竟:东西方登山理念最终还是回到人性的回归。

那么这个碰撞点在那里?矛盾点在哪里?
是国外装备业知名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占领吗?有这方面的因素。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毫无疑问是世界的加工厂,但是更多是代工厂。让人欣喜的是民族品牌正在崛起,但是还需要努力。

现在的碰撞点在于东方登山理念和一部分自认为对西方登山理念有完整认识的东方人之间开始的。

他们如果不是类似于资本市场上的买办或者代言人,目前看来不是。(因为这个是以个体私利而出卖民族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我们这群可爱的户外运动参与者还是可爱的,虽然我们对户外登山理解有分歧,但是都是热爱祖国的人)

以后会不会是?要拿事实说话。

毕竟中国户外产业的市场很大,目前正在成长期间。西方大的利益势力就目前而言还是渗透,潜移默化。没有形成大的利益争夺。(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两派的地方势力在争夺,这是家事,不影响一致对外的合作)

在没有真正代表西方登山理念的大的利益集团出现在我们家门口的时候,我们展开这样的讨论是及时的有必要的,可以防患于未然,为民族的户外品牌争取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做准备。从而推动中国的户外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阿尔卑斯的黄金时代,欧洲3900米以上的山峰全部被征服。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南侵,英国首先成立的登山俱乐部,开始进入亚洲。登山者中英国人最多,并且主要是军人。英国测绘队进入亚东,占领拉萨,逼迫达赖同意其登珠峰。

毋庸置疑,西方人由军队的强势入侵变成了文化的一种渗透。入侵的方法聪明了。变得容易被人接受了。

真有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中国人(东方文明)是儒释道为基础的。
西方人信奉耶稣基督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第五,是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

目前中国户外产业户外运动比较浮躁,究其根源应该是信仰的缺失。

毛爷爷讲:党内无党  帝王思想  党内无派  千奇百怪

派别之间的竞争江湖上一直有。
良性的派别之争可以推动户外产业(包括活动)的健康发展;恶性的派别之争融入到商业登山运动就会导致商业登山运作的不规范。(体现在价格方面,后勤保障方面)
(价格高的保障救援体系肯定会好)

户外登山这一方面:我们更多的爱好者信仰的是西方阿尔卑斯式的登山,掺杂不同文化水平对A式登山法的自我认识,由此产生更多不同认识更多的困惑。
比如:(。。。蹬自行车的,爬太白山的。。。你们压根不是这个圈子的。。。)等对户外登山一些狭义的看法。类似于只有6000米以上的阿式才是真正的户外登山,其余的都不算。
比如:不用别人的力量,完全依靠自己的阿式方法理论持有者对保姆式登山法的看法。
比如:8000米的看不起4000米。两日穿越的看不起一日游等等。。。

广义上户外运动的界定:(不才的认识)出了家门,无论是自驾自行车 徒步 都是户外运动。

中国人(东方人)的户外登山理念我认为:主要是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
外国人(西方人)的户外登山理念我认为是:挑战自我,挑战极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21: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3-30 21:58 编辑

上文讲到户外登山运动的起源和东西方关于户外登山运动的不同理念。

这一节我主要讲:户外商业登山的规矩。

首先讲商业规矩:
商。
工农兵学商最后一个字。
南来北往东去西来:名利二字。
商字的解释最好的一个人是上海的一哥们:六毛钱的东西进我们家门开口就是八毛。后来这个哥们在一次期货崩盘后了。
投资六毛钱,卖八毛钱,赚两毛钱。
资本收益率:百分之三十三。
无论是炒股的 炒蒜的 炒房的基本都是围绕这一原则。

三分贪欲是人性。
七分贪欲是兽性。
十分贪欲是魔性。

我有三分贪欲。
贪钱三分就已经无愧人生。
足够了。
贪色三分也足以过程精彩。
你能忙过来?

要讲规矩:
男人的三样东西不能动。
男人的手机不能动
男人的电脑不能动  
其他男人的床不能碰。




业。
佛经:诸佛愿力 众生业力
世界初成。

我们都要从事的一个行业,而解决衣食住行。
清朝
龚自珍《病梅馆记》有句话很经典:为以求钱。
适合各行各业。
当然也适合户外产业。(更加适合户外运动)

规矩:
中国古代的伏羲和女娲手里举的什么?
规和矩。
什么意思呢?
告诉你亲爱的兄弟:
在中国人眼里守规矩的人为善(也是对,也是好的意思)
不守规矩的人为恶。
什么是规矩。
国家的法律 江湖的道义 商业的游戏规则等等

资本是逐利的。
我这里把所有资本收益率控制在点33以内的商业活动定义为合理的商业规矩。
超出点33以外的为不合理商业规矩。(户外的5000米以上路线产品,可以依照国际惯例,不受此商业规则规范)

户外产业的商业规矩。
取决于户外产业的产品特征。
户外产业的产品分类:
1  路线产品
2  装备产品

首先讲:户外产业的路线产品。我这里是按照海拔来分类的。
        国际上认为6000以上才是户外登山的概念我这里不认可。
        我是依据与自然融合与自然和谐的东方人对户外产业之户外登山运动的个人看法来制定的4000海拔路线产品。(供大家参考)

鉴于目前户外的现状。大多数爱好者成立户外运动公司从事这个新兴的产业,基本上资本投入比较少,身体的投入比较多。
身体资本的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等同:百分之三十三。
这样比较符合规矩。

(例如:太白山的商业成本核算:
一般情况下西安往返太白山17坐依维柯的价格1400—1600(节假日上浮)
每车10人,落实到每人车费是150
门票 黑河40 /每人 铁甲树60每人
山上住宿食宿  两次 每次50 (公司协议价格)
成本在350元。
(当然可以搞价,但是这是合理的商业成本核算)
定价:650
每人赚取三百元(毛利)
三百元包含公司房屋租赁费,水电费,人员工资等。)




  其实大家都知道:户外公司如果只有路线产品的话,那么领队就吃的是青春饭。
  (有个笑话讲给大家消遣一下:
    户外领队和XJ一样。


  服务8000客户的就是阳光国会或者天上人间。

    服务3000以上6000左右就是好歹还有个大场子让你捞货的。
    路边女郎等同于户外游击队。


    第一类服务于高端用户。
    最后一类游击队机动灵活,无成本作业。
    中间一类夹缝中求生存,苟延残喘。
    玩笑啊。呵呵。。。。
    自嘲一下:我属于中间一类。
  但我始终遵循我的商业规矩和职业道德。)



所以户外路线产品,要根据实地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合理定价。
我这里只有太白山的经验而没有4000米以上的,所以仅供参考,对于风险比较大的路线,建议你们不要拿点33的资本收益率来界定。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定价。
对于6000米以上的雪山可以参照国际上的定价,在参照国际上定价的同时参照国际上的服务保障标准,不能价格是国际上的,服务和保障跟不上。
这次的山难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
风险估计不足。
价格不伦不类,有点中西结合的意思。
由于价格不到位,所以后勤保障不到位。
引以为戒。
总之,户外登山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
不仅靠前方将士,关键还要靠后勤保障,最主要是协调指挥。

3
装备产品。
装备产品的开发要选择好切入点,遵循点33的资本收益率。
黄光裕的教训:。。。迫使各个家电企业提供廉价商品,无限度拉长企业账期时。。。
他坏了商业流通的规矩,国美以后如果还这样坚持他的政策,会影响长远发展。
维护生产厂家的点33资本收益率。
维护经销商的点33资本收益率。
这样才是守规矩的人。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其余就不谈了。

(建议有开发户外装备产品的人多去研究成功人士。
我选择的榜样是:
法人里面:福建老曹
这个老哥哥是挣钱人里面看的最开的一个。
CEO里面:从他买饲料开始。。。
海南房产江湖。。。他和兄弟们之间的故事。
深圳面对李。。郭。。和国内权重。。商,自己如何突围杀出一条路。
他是如何在西北 东北投资失败后立志的。。。
去年腊月当CCTV2经济新闻联播女主持人含情启开芳唇:。。。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
我在旁边喝茶。笑。。。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我研究CEO是最多的。
因为我公司现状和当初他在深圳面对的夹击异曲同工
面对6000-8000米户外公司和组织对资源的垄断
面对1000-4000米户外公司和游击队的夹击。
哪有我的米和面?
我该如何突围?
我的#润在那里?
都是我上山考虑思考的问题。。。)

研究过很多人。
但是我选择的是曹。。和CEO(他们都不需要我给他做广告)
他们都是守规矩的人。
我尊重守规矩的人。
(蹲在监狱的浪荡海外的不值得你去研究)

因为我想:
有命挣钱 也要有命花钱。
快乐的挣钱  快乐的花钱。
所以我守规矩。
守商业的规矩。
守男人的规矩。
守户外商业的规矩。
守户外领队的规矩。
。。。。。。。

我遵守的是中国人的登山理念:与自然和谐 融入自然。
简单 健康 快乐
对于我这个领队来说:要为简单 健康 快乐 再加上安全。

我始终遵循我的选择。
虽然我不是很成功。
但是守规矩至少减少我犯错误的机会。

没事多看书多学习充实自己的大脑
机会来了我有足够的智慧去把握和掌控;
没事多上太白山锻炼自己的身体
机会来了我有健康的身体去执行和落实;
没事多听音乐多看佛经
不妄想不妄语不妄动心平气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21: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我对藏系 疆系 深系的朋友讲:
要讲户外规矩。(包含AA户外 公益户外 商业户外)
讲户外商业的规矩。
讲商业户外领队的规矩。


统一对户外登山运动的认识开始。(无论你是阿式的理念还是东方的理念)
回归到人性以人为本总没错吧?
有了正确登山理念。
就会有正确的登山行为。

有了正确的思想。
又守了规矩。。

那么若干年后。
中国户外产业遵循规矩的公司企业,乃至于领队越来越多。
他们给自己的客户提高合格的路线产品,合格的装备产品。
有完美的服务和安全保障作保障。
把客户的生命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拥有丰富户外运动资源的中国会逐渐成为一个户外运动健康发展的大国。

此次山难对目前中国户外格局的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藏系  疆系  深系  (只说这三个)
前两者拥有的山地资源。
后者代表了客户资源。
因为这次山难的讨论涉及到这三方。

2010年5月21日22点15分 KINGSTONE编辑了原帖《杨春风!为什么死亡总是跟随着你的客户?》更改后的名字是《郑重道歉,此贴不合时宜,已删除》

2010年5月22日20点59分 王铁男发表了《悼念真正的勇者》


2010年5月22日  王石再次登顶珠峰刷新了他此前创造的53岁“登顶珠峰的最年长者”国内纪录

。。。。。。。
。。。。。。。
讲政治。
从此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次山难对目前中国商业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每个公司都会完善自己的后勤保障救援机制。等等。。


在办公室。
用紫砂壶沏了乌龙茶。
品芬芳。。。
抽了一支烟
透过云雾缭绕看着远处的太白山。。。。。

彷佛依稀看见三个身影
他们是李斌、韩昕、赵亮
好走。我亲爱的兄弟!
山东和深圳的兄弟们会在咱们的父母那里去轮流做儿子。
同样他们也会照顾好你们的家人。
因为在山水世界面对危难产生的兄弟情义如同手足。


彷佛看到了新疆和我一样的领队杨春风。
我知道他目前的处境,因为我也是领队。
挺起领队的胸膛扛起自己的责任勇敢的生活。




这个稿子在三天前初成。
21日太白山徒步思考中完善。
23日中午完成
太尉在2010年5月20---5月22日背着兄弟老船的骨灰上太白山。
沿着我们三年前国难日的路线:
铁甲树—三合宫---南天门---拔仙台。
在四月初八(5月21日)把我亲爱的兄弟---老船在太白山的最高处交给了佛祖。
好人好走----我亲爱的兄弟老船。

返回后,打开8264的公益版块。
阴阳怪气顶帖子的马甲很多。


让我意识到必须在山版解决一些问题。
请一些马甲过来说话。

太尉在KINGSTONE关于道拉吉里山难的帖子顶贴是以陕西欢乐谷户外运动有限责任公司的名义顶的。
因为太尉是这个公司的法人。
长达89页881楼(截至23日8点34分)所有的回帖唯有一家商业公司这样的行为。
我对我的行为负责。
我对欢乐谷公司未来负责。
我的初衷:
我在维护户外商业公司的尊严。
更在维护户外领队的尊严。
言语得罪之处请你用山一样的胸怀包容我这个4000m水平的井底之蛙。

有感而发:
我不相信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人类的道德在降低。
更不相信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职业领队的责任和道德操守在退步。

我不相信14座8000米的圣洁雪山都净化不了人类的心灵。
更不相信经常看到圣洁雪山壮丽景色的人们可以无视生命的重要可贵。
因为他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

我不相信8000米以上的圣洁雪山,会让走进户外的男人骨头脆弱。
我不相信8000米以上的圣洁雪山,会让走进户外的男人血性降低。

一个要求:请不要去8264爱心公益版块用马甲捣乱,公益版块和8000米以上的圣洁雪山一样,请不要去践踏。

陕西欢乐谷户外运动有限责任公司---爱你们的太尉
2010-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6: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ZT 登山应该做个什么梦?——道拉吉里峰山难启示(作者:十一郎)

——道拉吉里峰山难启示
作者:十一郎

    2010年5月13日中午12:30,8名中国业余登山爱好者,在尼泊尔登顶海拔8167米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50年前的这一天,人类第一次登上了这座山峰。

    截止到这一刻,一切似乎非常完美。然而随着一场并不猛烈的风雪的到来,这支由8名登山客户、5名夏尔巴向导组成的队伍,却遭遇了一场痛苦的溃败,大部分成员在海拔7400米的野外,伴着死神度过了艰难的一夜。最终3名队员不幸,保住性命撤下来的队员当中,有1人冻伤、1人雪盲、1人扭伤。

    这是中国登山界近8年来遇难人数最多的高海拔山难事故,3名遇难的山友分别是来自淄博的韩昕(滑坠、被放弃)、来自深圳的李斌(体能衰竭、被放弃)和赵亮(滑坠、被放弃)……三个家庭的顶梁柱,永远倒在了山上。痛惜之余,这个事故也深刻反映了当下国内登山的某些现状。

    由于队伍中有我熟悉的山友,我几乎第一时间得到了来自前方的信息。然而,同一个消息来源对事情的描述,却发生了严重的矛盾,比如:15日晚,前方告诉我们“张梁、赵亮等其他队员已到一号营地(5810米)”;16日晚,得到的消息却是:“赵亮在三号营地(7350米)以上失踪”。生还队员回来后,则讲述了一个“罗生门”般的故事……

    综合一线消息、队员各自的回顾、组织方的报告、以及同时攀登道拉吉里的外国登山队日记,我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1、队伍原来计划于五一之后攻顶,而实际上攻顶放在了5月10日之后,那么后来山上的给养够不够呢?

    2、全队从6700米的二号营地开始吸氧。通常攀登8000米山峰,都是7500米以上用氧。那么,准备的氧气够吗?过早吸氧带来的身体依赖,如果在超高海拔氧气用尽,危害更大。这一点他们知道吗?

    3、一个澳大利亚两人组,原计划13日登顶。11**们和中国队一起,从一号营地前往二号营地,当晚遇到了暴风雪。12日尽管放晴,澳大利亚队还是决定下撤,他们认为“在如此条件下,再一次攀登的话不仅仅是冒险了,这简直就是一次”。同时,根据登山天气预报,14日有4毫米降雪,5月15日开始,才有3个好天气。中国队选择13日登顶,如果是为了凑50周年的光环,这个赌注就太大了。

    4、 组织方最后的报告中,关于下撤部分,不断出现“全体体能透支”、“结组下撤”、“滑坠”等描述。登山对体能分配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保证有体能回到营地。提前用氧、下撤时全体透支,不由得使人对这支队伍的整体能力是否足以应对这座山峰,产生疑问。

    5、这次的8名登顶队员,虽然都有7500米以上的攀登经验,但大多是一直喝“商业登山”奶水成长起来的,技术能力、独立面对意外的经验等都欠缺。

    这一切,加上一场不大的风雪,铸成了登顶下撤途中的溃逃和灾难。

    近两年,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商业登山模式登上了珠峰等雪山。于是,坊间开始有人向往着完成14座8000米山峰。然而,珠峰、卓奥友、希夏邦马等山峰的传统线路,其难度在14座当中只属于最低的那一档。事实上,8000米级的技术型山峰,并不适合采用商业登山的模式。道拉吉里峰在14座中,算是难度中等。后面的K2(乔戈里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安纳普尔那I峰等,对于只玩过“保姆式”登山的客户而言,绝对是“温室外的另一个世界”。

    登山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登山的噩梦,意味着死亡。当前这股在国内“登山客户”中刚刚兴起的“14座8000米”迷梦,是不是该醒醒了?

*谨以此文寄望:逝者安息!生者不息!

备注:
关于此次山难的详尽信息,我收集在——http://11wolf.blog.sohu.com/entry/81729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21: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4-12 22:08 编辑

AA制不是天使,商业化也不是魔鬼

导语:
    在户外圈子里,关于“AA制活动”与“商业活动”,一直是个辩论不休的话题,在某些人眼里甚至被提升为一种划分人群的标准。然而,到底是AA制好?还是商业化好?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难。
    但在一切讨论之前,请让我们先搞清楚这两个概念——
  
“AA制活动”VS“商业活动”,两个并非对立的概念

    对于AA制的理解,户外运动爱好者似乎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参加活动的每一个人平均分摊各自的费用。
    而对于商业化的理解,似乎从来没有过一个清晰的共识。
    就像让世代生活在雪山脚下的人与海边土著渔民去讨论到底什么是“山”一样,如果不先梳理清楚“商业活动”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再怎么争论,也是麻花缠绕、各说各话。
    那么到底什么是户外活动中的“商业活动”呢?

    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说,只要某次户外活动中发生了商业交换行为,那么就是这次活动就有商业化的成分,不能完全定义为“非商业活动”。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只有所有装备器材都自制、所有路途都徒步、所有食品饮料都自己生产、所有运输都自行承担、所有困难都自行克服的活动,才能被叫做“非商业活动”——在分工发达的现代社会,这样要求太脱离实际了。
    通观国内外登山户外活动的发展,我找到这么两个要素:参加活动的人之间是否存在商业交换关系?参加活动的个人或队伍是否借活动本身与外部存在商业交换关系(比如,商业赞助、为单位或个人做商业宣传)?
    我以为,只要符合上述任何一个要素,这项活动即可被认为是商业活动。
    比如,N个人跑去四川登山或徒步,途中雇佣了背夫负责运输、或者向导负责带路,当向导或背夫进入这个活动的时候,参加活动的人员组成就因此发生了变化(那些否认向导或背夫是活动参与者的人,请自我反省)。这样的活动, N个人之间可以用AA制的办法解决费用问题,但不能否定活动之中存在着雇佣和交换的关系。
    再比如,某个人自费去参加一项收费的技术培训课程。这次只有一个人,似乎是最绝对的AA制了吧?未必。只要参加技术培训你付出了钱——也可能是用来交换的实物,这就是商业活动。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在下并不是想把大家绕晕,而是想说一个简单的逻辑事实:AA制活动与商业活动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和排斥的概念。
    所以,作为户外爱好者,大可不必在“不是AA制活动、就是商业活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因为这种对立划分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讨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大脑,更不是为了搞“路线斗争”。我认为,展开这个讨论,最终的目的是要搞清楚,怎样做才好——
  
AA制不是天使,商业化也不是魔鬼
    国内的第一批老山友、老驴,大都是从单兵或几个人的规模开始玩起来的,在出现了小型队伍的同时,也就出现了AA制。其原因,很简单:1、当时不存在登山或户外市场,不具备商业活动的基本条件;2、玩的出发点是因为真的喜欢,并发自内心、逐渐增强,既不是被身边的人带起来的,也不是被媒体宣传轰起来的。
    也是这么一批人,逐渐地通过活动、通过网络、甚至通过媒体,更多地带动了后来的人们。所以当大家觉得AA制很可贵、代表着一种精神的时候,我想,那是有其传承渊源和背景的。
    AA制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自理、自主、自我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但是,登山和户外活动本身,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随着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在进步。再小儒规规焉地拿着“AA制”作为标准卡尺,去衡量一切的话,就有些故步自封了。
    AA制的优点,包括事务自主、风险自担、费用自理等等,它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人的户外经验和能力。但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弊病,比如,在松散的队伍组成中谁来负责的问题;在高风险项目中如何融入外部力量的问题;等等。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商业活动也是如此。在登山户外活动中,既有好的商业活动,也有失败、甚至糟糕透顶的商业活动,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商业因素在登山户外活动中的作用,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商业利益绝不能凌驾于登山或户外原则之上,否则就很可能使得活动变质甚至出现重大危险。
    至于登山的原则或户外活动的原则,我想,那是另一个专门的话题,在此略过,留待有机会专门讨论。
    中国民间自发的登山户外活动,其历史并不久远,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商业化进程也仅仅是刚刚起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何做好商业活动,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国内商业活动的误区和结构性局限
    做好商业登山或户外活动,依然是个庞大的、需要仔细梳理的话题。就目前国内的发展情况而言,我想仅从误区和局限两方面,粗浅地说一些个人看法。
    误区之一:商业利益至上
    这样的大活动,近年多有所见,爆炸性发生于03年珠峰直播之后。比如,某年夏秋一次有主赞助商的登山大会,主办方竟然根据参加者的社会地位、是否媒体从业人员,在基本生活条件上分三六九等——而且是普通山友全额交费,关系人士优惠。这不仅仅完全无视登山过程中不同状态人员的不同后勤需求,甚至违背了最基本的付费交易规则。在缺乏外部制约的环境下,商业利益至上发展到了极至——局部商业利益至上,无怪乎参加活动的山友戏称之为“山高人发疯”。
    误区之二:谁花钱,听谁的
    登山户外活动,具有相当的风险性。聘请有经验的教练、或有组织能力的探险公司,本是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如果组织方和付费方,不能就活动中的风险因素明确各自的职责,就很可能产生个人需求影响整体安全的矛盾。坚持“我花钱、我作主”的人,很有必要仔细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成熟。
    误区之三:钱在谁手,事随谁走
    个别活动组织者,在取得了商业赞助或者收取了参与者费用之后,不能完成基本目标,甚至以“在山里,就听我的”为借口,置前期承诺于脑后。这样的方式,只能延缓登山户外活动商业化的开展。
    造成上述误区的原因有许多,但从宏观来看无外乎以下几点:
    1、缺乏基本的契约意识;
    2、盲目追求片面的、指标化的成绩,忽视登山规则;
    3、山峰资源的部门化和地方化,即垄断化;
    4、法治不健全。
    除了上述因素,商业活动要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还有赖于社会分工的更加细化和健全,也有赖于爱好者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
    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每个参与登山户外活动的个人、团体、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不断进步。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就像我们在讨论装备问题时最常说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如此。
    实际上,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活动目标,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合适的方式。
    我认为,对于下述四类情况而言,采用商业活动的方式比较合适——
    1、没有或缺乏户外经验,同时又以体验为主、希望降低风险和麻烦的人群;
    2、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解决活动中必须面对的困难——比如,高海拔运输、危险路段通过等;
    3、参加培训班,学习新的专业技巧、技能;
    4、有明确的商业赞助或商业宣传目的。
    纯AA制活动,更适合那些循序渐进的山友和驴子,当然也适合有充分能力的小队伍。但在这个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成年人,别忘了充分评估风险、正确应对风险。
  
    归拢一句:不要被“AA制”与“商业化”的名分之争遮蔽了理智,该采取什么形式,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生活的轨迹在每个人自己的脚下。
  
*本文发表于“三夫电子月刊06年第3期”。
**网络转载请尊重全文的完整性,未经作者许可不供传统媒体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22: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4-12 22:06 编辑

光环与梦想——关于珠峰及商业登山

作者:十一郎
2009年5月25日

版权声明:
    本文已节选发表于《山野》杂志2009年第7期。
    未经作者许可,本文不供任何媒体、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再编辑。如需使用,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户外论坛转载,须保持全文原貌,包括标题、作者、版权声明、内文、出处。并请转载后通过上述邮件地址,告知作者转载链接。
    谢谢!


    由于最近的珠峰山难,大众媒体、户外网站、以及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在谈论着许多关于珠峰、关于商业登山的话题。但对于公众而言,这些“话题”也许太陌生了。下面,针对珠峰和商业登山,展开说说。

1、氧气在珠峰攀登中的作用:

    珠峰使用的氧气,是一种容量为5升左右的氧气瓶。一瓶新的氧气,重量大约为5公斤。

    从国际队伍到国内队伍,每个客户一般拥有3-4瓶高山氧气。当然,可以额外花钱多买。但多买氧气,并不等于你就能够多用氧气。因为氧气是需要人背负的,而登山客户一般只背使用中的那瓶,所以,要想多使用氧气,还得多请高山向导。

    在珠峰商业攀登中,大部分队伍,从7790营地(外国队是7900米营地)开始给登山客户供应氧气。

    7790营地(外国队是7900米营地)的夜晚、7790营地到8300突击营地(外国队是8400突击营地)的行军、8300突击营地(外国队是8400突击营地)的休息,这几个阶段,流量开得很小(0.5-1),消耗1-2瓶氧气。

    在最后一天冲顶的时候,登山客户因为能力较弱,自己只可能背1瓶,其他的由高山向导背着,用完了就换。1名高山向导顶多背3瓶,其中1瓶还得向导自己用——如果遇到无氧的向导,那客户会多1瓶。也就是说,在8300突击营地往返顶峰的过程中,如果有1名高山向导陪同,1个登山客户可以有3瓶氧气。

    珠峰冲顶一般在到达8300营地那天的子夜12点出发。之所以珠峰冲顶时要设立关门时间——通常是北京时间下午2点,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要保证登山客户在回程还有氧气。这段行军,一般流量开到2(最大是4)。

    如果登山客户行走太慢,不论是否登顶,都可能在没有回到8300营地之前,就遇到氧气用尽的困难。

    有一个补救的办法,是在8500-8600之间,放几瓶氧气,为那些下撤时氧气用尽的登山客户救急——2003年我们队伍就计划使用这种策略,并为此专门多准备了两瓶。但由于A、B两组在攀登过程中,用氧略微超量,导致无法实施。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困难,那就是:即使一支队伍在8500-8600放置了备用的氧气,也不能保证一定就是这支队伍的人使用。因为珠峰冲顶,往往是几支、甚至十几支队伍同一天上,这个位置的氧气,很可能被其他队伍先下来的登山客户用了。

    一般来说,高山能力越差的,行走越慢,也越需要充足的氧气供给——如果他为了减少痛苦,把流量开到3或4的话,3瓶氧气肯定不足以支持到他回到8300营地。

    据说今年国内攀登珠峰的国内爱好者,他们的氧气是超量的“5+1”瓶,也就是从7028米北坳营地就开始用氧了。

    大量使用氧气(等于让使用者大大降低了海拔),虽然可以减轻登山客户的生理痛苦、提高行动能力,但也埋藏了一个致命的隐患。那就是:人的身体对氧气产生了依赖,万一因为行动过于迟缓、在超高海拔发生氧气用尽的情况,则无异于**——比之前少用氧气,更加危险。

    针对那些能力非常不足的登山客户,高山向导严格控制关门时间,是有道理的。

2、为什么要有高海拔经历:
   
    在珠峰攀登中,氧气有效的前提是:登山客户自己必须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否则,有多少氧气,也一样危险。
   
    了解了这些,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常说登山要“循序渐进”。
   
     只有从6000米、7000米、8000米一个个山峰登过来,一个人才会明白自己的身体是否适合更高的海拔。如果不合适,就只能到此为止。
   
    像那些从来没有登过6000米山峰的人,去登珠峰,其危险不言而喻。
   
     据说,这支队伍里,没有高海拔攀登经验的队员,有好几个人。他们没有出事,只能说明:1、高山向导和协作的服务做得好;2、这些没有高海拔经历的登山客户,运气是太好了。
   
     对于没有高海拔经历的登山客户而言,谁也无法预知他们在高海拔会出什么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出事,是常态;不出事,是侥幸。
   
      高海拔经历的意义还包括:熟练掌握登山基本器材的使用、拥有一定的自我照顾能力(比如穿衣服、吃饭、上厕所)、了解高山气候变化对登山者的威胁,等等。
   
       这支队伍里,有一些客户,甚至是第一次接触高山靴、冰爪、安全带、上升器这类基本的登山器材。更谈不上熟练使用。他们没有因为误用器材导致滑坠等危害,恐怕要归功于身边的高山向导照顾得比较照全。

3、商业登山是万能的吗?

    商业登山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专业的高山服务,弥补那些登山客户能力的不足,从而使得那些本无可能攀登珠峰的人,来此尝试。

    在珠峰攀登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山难,都与商业登山有关。比如1996年的珠峰山难,由优秀登山家罗布·霍尔(Rob Hall)和司各特·菲舍(Scott Fisher)带领的两支商业登山队,在登顶后遭遇了严酷的暴风雪天气,当场遇难9人。是珠峰有史以来最大的山难。

    商业登山不是万能的。由于登山客户自身的能力,一定达不到自主攀登珠峰的水平,所以,在遇到意外危险时,出事的可能性就更大。

    因此,对于商业登山的组织者来说,首先要设立一个门槛或底线——比如,要求登山客户必须具备怎样的经验或技能。对于无法达到最低要求的客户,该拒绝的,一定要拒绝。

4、高山向导不是上帝:
   
能够成为一名高山向导,必须具备丰富的登山经验、良好的服务意识、成熟的判断能力、优秀的意志品质、坚定的组织纪律性。

    记得我们在2003年的珠峰攀登中,第一组的梁群,在8650米的第二台阶下,氧气面罩出现故障,无法使用。她的向导,西藏登山学校的大普布顿珠,把自己的氧气面罩让给了梁群,他自己则一路无氧登顶。西藏登山学校、西藏登山队,不乏这样优秀的高山向导。

    但是,再优秀的高山向导,也不可能明知登山客户能力很差,还支持他/她登顶。在珠峰商业登山的历史上,不乏登山客户因能力不足,被向导半路劝回来,从而保全生命的例子。也有极个别的,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终出事。远的不说,近的就有2000年的一位国内登山客户。他不顾自身严重的高原反应和恶劣的气候,坚持冲顶。在两名夏尔巴向导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他最终遇难。

    高山向导也是人,再优秀的高山向导,也不可能陪着能力不足的客户去送死。

    而作为登山客户,在这个时候,必须听从向导的指挥。否则,不仅自己危险,而且会连累身边的高山向导。甚至更可怕的是:一个客户在高海拔出事,上去救援的几个高山向导跟着出事。

    在高山上,即使拥有最强大的向导,作为登山客户也要明白一点:“在雪山上出事,不要指望别人救你。”唯一的办法是:“提前搞明白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避免在这个致命的高度冒险。”

5、8000米以上救援:
    在雪山上,不要说8000米以上的高度,即使在6000多米,把一个完全丧失行动能力的人背下来,也是不可想象的困难。

    在珠峰商业攀登中,一名向导带领一名客户,已经是很好的比例搭配了。像罗塞尔队这样,历年珠峰平均登顶成功率最高的国际登山队,2003年我在珠峰6500米问过他们,那年他们队伍的向导和客户比例,甚至是2:3——两名向导对应三名客户。

    即使理想状态下,每支商业队伍,都是一名向导带领一名客户,也不足以应对8000米以上的救援。

    道理很简单:登山客户连自保尚且不足,根本不可能进行救援。而任何一名向导,他的职责首先是保障自己的客户。如果他决定救援其他登山客户,那就意味着:他自己的客户无法得到安全保障。这样做,最可能的结果是:被救的,没救成;向导自己的客户,也出事了。

    8000米以上高度的救援,我曾遇到过一次成功的案例。2003年5月22日,在珠峰前进营地,英国BP队的队医来找我。他们队有一名队员在8400摔伤脱臼。我将此情况上报给当时在7028北坳营地的总指挥王勇峰,在指挥系统讨论、同意同意之后,我们与其他几支外国队通过对讲机进行沟通,经过多方协调决定:由中国队派出2名高山向导负责8400到7900,新西兰队(即罗塞尔队)负责7900-7500,瑞士队负责7500-7028,英国队自己从6500派人负责7028-6500。前述三支队伍,是当年珠峰北侧最强大的三支登山队。经过这样的国际传递,这名英国队员最终安全救了下来。

    他获救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体能充沛,还能够自行移动。

    救下来之后,我问过我们队伍负责救援的A组队长尼玛次仁。他告诉我:在那个高度,作为救援人员,所能做的是,在不危险的路段,让伤者自行缓慢移动,并盯着他的器械操作,因为有路线绳,操作正确就不会出现滑坠的危险;在有障碍或危险的路段,搀扶伤员通过难点。

    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8000米以上救援案例。能够救下来,得益于:
    1、出事的高度在8400,距离我们的8300营地比较近,如果在8700的话,恐怕难度要大许多;
    2、我们队在8300的高山向导人数,要比登山客户人数多4个人(其中,给W某配了2名向导),可以匀出2人进行救援;
    3、三支大队伍的有效配合;
    4、最重要的:受伤的英国人,体能足够。

6、登山是要死人的:

    根据我几年前的统计,截止2004年底,珠峰登顶为2249人次,遇难186人,登顶死亡率为8.27%。

    自2000年、国内第一个业余爱好者攀登珠峰以来,共有45名国内非职业登山者登顶珠峰(2000年1人、2001年1人、2003年4人、2005年2人、2006年5人、2007年12人、2009年20人),其中遇难2人。也就是说,国内非职业登山者,通过商业登山,在珠峰的登顶死亡率为4.44%。

    这个登顶死亡率,之所以低于截止2004年的珠峰总体登顶死亡率,是因为,这几年国内的商业登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珠峰的天气,更了解;对珠峰的传统线路,更熟悉;总体指挥和服务,更系统;最重要的是,更加重视氧气的作用。

    比如,在2003年珠峰登山队里,我掌握着所有的物资数据。当时,我们根据国内职业登山队过往的经验数据,给每个队员配了3瓶氧气(只有W某例外)。而到了2007年,有一支国内商业队伍,给每个队员配了4-5瓶氧气。这么做,大大降低了登山客户在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危险。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发展态势,使得更多的、不具备高海拔登山能力的人,有了机会去尝试珠峰。如果是这样的话,总体的危险并没有被降低。因为,登山客户的总体素质下降了。

    在中国,商业登山的发展,远比国外当年的发展快得多。但这个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也一定会伴随着山难事故。国际上,珠峰的商业登山,发源于1993年的珠峰南侧,1996年,就遇到了历史上最大的山难。

    商业登山的发展,是要“交学费”的。每个试图接近雪山的人,都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登山是要死人的。”所以,首先自身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自己成为这笔“学费”的一部分。

7、登山爱好者?还是登顶爱好者?

    看到这次从珠峰登顶下来的、个别人的反应,比如说,“珠峰是地狱”、“登完珠峰,我以后再也不登雪山了”等等。

    就算他在珠峰之前登过雪山,我们也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是,就这种内心写照来看,真要怀疑:这样的人,到底是“登山”爱好者?还是“登顶世界最高峰”爱好者?

    有的人,因为喜欢攀登,去接近大自然;有的人,为了实现梦想,去登高山;有的人,为了光环,去登珠峰。也许,正是因为目的和出发点的不同,才会有这种“揠苗助长”式的珠峰客户。

    看看最近各省媒体不断宣扬的“某某省珠峰第一人”的虚幻泡沫,杀死珠峰遇难者的,不仅仅是高山缺氧,也不仅仅是恶劣气候,还有这种浮躁的欲望和浮浅的鼓噪。

    有梦想,不是坏事;但为了名利去做梦,有时得到的可能是一场噩梦。

    珠峰是一架放大器,生命的脆弱,在此得到严酷的验证;珠峰是一面照妖镜,活着下来,才知道自己是谁。

8、光环与梦想:

    有的时候,人的思维很容易出毛病。比如,人很容易把“我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等同于“我就是世界第一”。相对于五岳,珠峰确实非常非常难;相对于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们,珠峰确实显得高不可攀。

    然而,如果我们打开视野,拥有一些真实的知识,我们就会发现:珠峰商业登山采用的北侧这条传统线路,在14座8000米高山的几十条登山线路中,其难度,肯定排在倒数10名之内。

    比如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K2),它的高度是8611米,比珠峰矮233米。但K2几条线路的攀登难度和危险性,远远高于珠峰商业登山使用的北侧传统线路。国际登山界,没有人认为通过商业登山登顶珠峰的客户,是登山家——因为你是被服务上去的;但却基本认可,那些尝试了K2自主攀登的,才算得上是登山高手。

    再扩大一些视野,在中国境内,有1000多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其中不乏比珠峰难度大得多的山峰。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越是信息封闭的环境,越容易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

    作为登山客户,如果没有高山协作每天给你烧水、做饭,如果没有高山协作帮你扎营、铺床,如果没有高山向导提前打通所有危险路段,如果没有高山向导替你背着救命的氧气、照顾着你一步一步前行,你能够上去吗?你能够安全回来吗?你还有什么脸面装出一副头戴光环的英勇模样,面对公众号称“我实现了世界第一的梦想”????

    感恩去吧——这个梦,大部分是别人替你做的。

    前天晚上,我和03年我们队的总指挥王队长等人在一起叙旧。

    他说:“郎啊,说说你的梦想吧?”

    我说:“梦想,其实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用理智和诚实去追寻。如果有幸实现了,就把收获稳稳地放在心里。并且,感谢所有那些一起做梦的人们。”

谨以此文,献给真正喜爱攀登的人!

~~~~~~~~~~~~~~~~~~~~~~~~~~~~~
“梦想,其实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用理智和诚实去追寻。如果有幸实现了,就把收获稳稳地放在心里。并且,感谢所有那些一起做梦的人们。”   -------- 非常喜欢这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23: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4-12 23:15 编辑

从一个活动发起者的角度看约伴——403事件帖子读后感

看到大家都是从活动参与者讨论山难的,就换个角度从活动发起者的立场出发说一说,

一.为什么要组织活动:
1.因为想去哪里.
2.因为人多安全,至少看到我掉到沟里有人报警。
3.因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人毕竟是社会动物。
4.当然就是为了省钱,西安爬山一天路线成本就十块,这条就不成立了。

二.我认为我有什么义务
1.说清楚,向参与者说明路线情况,天气情况,可能的风险。
2.带对路,迷路是山难发生的主要原因.
3.算好帐,在西安我们基本上就是自行支付、无财务、不A。
4.送回家,也就是说至少确定参与者上回程车辆。

三.我不愿意遇到的情况
1.放鸽子,例如我每次活动邀约上限为五人,只要有一个人放鸽子,就可能造成活动的流产或者增加风险。曾经出现过邀约五个人只来一个人的情况。
2.总是参加你组织的活动却不组织活动、或者催你组织活动的人。说起来是一种心理现象,在没有回报的情况下很少人能坚持“带你玩”,“所有的真A队伍组织者都是赔钱的”,人们“只愿意为自己愿意付出的人付出”自然催生了圈子这个东西,总是相识的几个人一起出发,也就不发帖了,而圈子这个东西有个内敛的特性就是走一个人算一个越来越小,最后消散。
3.情侣,打情骂俏的很不安全,各种撒娇,影响路程,也让单身的人很不爽,特意和他们拉开距离,便埋下了不安全因素,实际活动中我完全拒绝带家属。
4.空降,要是自己空降的很好拒绝,若是报了名的带来的,由于邀约的人少就五个很难拒绝,因为拒绝了,那个带他来的人很大可能就要放弃活动.

四.我认为我应当具有哪些经验
1.找路、识图、或至少走过这条路。
2.知道怎么求援。
3.熟悉安全下撤的路径。

五.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发帖组织活动
1.怕出事,走的路多,总会遇上事的,所以我现在更愿意带熟人出去,不过西安环境还好些这些年也没有听说追溯领队责任的,即使是商队。
2.走的路太多了,无路可去,可以说是把知道的路线都走完了,没有了新鲜感,去什么地方大部分就是给人带路,频率自然低。
3.经常一起出去的就那么几个人,打个电话就约好了。

六.要是我遇到403的情况怎么处理
1.打电话
2.不通或没人接(秦岭本来就不通电话)原地等人
3.如果有人告诉我他看到那人到了下撤点,继续行进并不断尝试联系,反之半个小时等不到人,回去找。
4.出山后打电话,
5.不通,联系紧急联系人,估计会在当天夜里报案。也仅仅是比现实早报案几个小时而已,能不能活人就看天命了。
ps。其实我坚持组织不多于五人的活动的原因就是为了“首尾相望”绝不拉开队伍,403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即使出事也是在眼前,当然有对讲的话可以适当拉开一下,但也要一直聊天,且不能让他一个人走。

七.其他想法
1.不要奢望A队组织者有过硬的野外求生技能,以及救生技能,有这些的只有四种情况:
      a.当兵的还是当过特种兵的,这种人组织活动的到不少,但比例上也不多。
      b.救援队的主力,这些人都是固定的圈子公开活动较少,或没有。
      c.资深商队领队或者扩展训练的教练,这个天然除外
      d.专业登山运动员,消防队员,这个咱接触不到
      所以大部分人的经验都是实践中出来的,都是野路子书面上的,难免有不妥之处,而参与者既然参加了A的活动就要为他自己负责,别指望别人为他着想,比如他要下撤可以要求别人陪他下去或者组织者安排他下去,一个人溜走那就是找死,也给别人惹麻烦。
2.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自己什么情况还是自己清楚,自己身体不好、体力不行的就不要走有难度的路线了,而且看别的帖子说死者是华为的,华为是过劳的代名词,死者身体或许属于亚健康人群里的高危情况,走长线,明显对自己不负责。
3.出去的时候要给自己找伴儿,遇事有人关心操心,俗话说“无兄弟、不户外”就是这个道理。
4.告诉家人,一起住的人你去了哪里,预计什么时候回来,那么这次事件至少能在晚上报警。记得有一次去钟南山草甸儿,因为大雾前路不清,没有按原计划穿越而是决定返程导致迟归凌晨一点才出山,同行的一个姑娘的家人从晚上七点就开始不断尝试联系我们了,若不是我们晚上十点终于有电话信号回复了一下,当晚她们铁定报案。
5.其实没有领队,没有组织者,一切都要看自己,只是一起出去而已,凭什么要附加过多权利和义务呢?我爬了七年山了,走的山路也有一万多公里,有一半是早年没人玩儿户外的时候独行的,人最多的一回,带过十二个人的队伍走了一次半开发景区穿越路线,半路还集体原路下撤(我认为他们走不完全程),结果几个人抱怨我走的公路比山路多一路不高兴。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领队,因为就我个人而言我管不了超过七个人,还得有手台,以我的性格很多突发事件(降雨,道路滑坡,未预料的积雪)的出现,就会导致下撤,是很难带不相熟的大部队走难度的,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的能力是什么。不知道那些召集二三十人的队伍是怎么的能力。
      也就是说,有四个可能的救命关键点,他们忽略了:死者行进时没有找一个相熟的或临时找一个人同行;死者下撤或者离开既定路线的时候没有告知他人;死者没有告知同住者或者家人自己的出行计划,特别是返程时间;领队下山后及当天夜里没有确认死者是否踏上归途或安全返家.


4.10日补充想法:

      上边说了为什么组织爬山,下来说说我为什么要爬山,最开始呢是为了散心,大学上的人无所事事的,刚好大学城距离秦岭很近,就时常带瓶矿泉水就往山里跑,(去的最多的就是沣峪口敬业寺,皇峪寺这些路线,算安全),找些山里人求些故事来听或是抱本书来看看。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驴友,山里很安逸也很干净。后来到了08年户外一下火起来了,自己忙着工作却不怎么爬山了;大概坐了一年办公室,因为感觉身体发福了需要锻炼,就又开始爬山了,但往年常去的地方已经热闹如集市了,就想往更深的山走,就开始约伴了,通常只是四五人。现在爬山除了锻炼还有一点是因为实在受不了城里的污浊空气,以及街上密密麻麻的车辆人群的视觉冲击,也不爱去酒吧等娱乐场所(不抽烟不喝白酒的人伤不起),山里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很好笑的是越锻炼,体重越增加?身体健康就好!

      对于跑山的问题,走的路多了,听的事情多了,我足够怕死了,再也不敢一个人走难度,一个人从悬崖速降,毫无顾忌地狂奔。即使作为组织者我也经常走在中间,因为我走的慢,我也得让大家一起慢,路况很好时我会让体力最差的走在我前面,爱跑的全呆我后边,只有路况很差时才会走第一,让最好的搭档在最后陪MM们慢慢走去。我只能保证连续不停地走六七个小时的毅力,却没有跑山几分钟的胆量,要锻炼要自虐完全可以找个安全的连续上升的路线,只要不休息坚持一口气走下来,不比跑山消耗少。
     
        刚才跟人聊了什么叫AA登山队:有固定人员的,每个人分工明确的队伍。就是不养闲人,这样的队伍有人探路、有人居中控制;有人善于攀岩速降,有人善于与人交涉、讨价还价;有人善于保养装备,开车修车;有人善于急救医疗;有人善于野外生存。这种队伍往往是为了技能的分享和互相协作成型的。这些很难做到,我发起的活动最安全也只能做到,有一个退役特种兵朋友,一个四医大的博士MM一起出去。所以根本就不能算作登山队,只能说是约伴出行而已,根本就没有约上10多个人一起爬山号称队伍的资格,更不用说要去攀岩速降勇闯无人区了(要去都是蹭关系很铁的一个朋友的队伍),咱又不是赚人际关系、赚保姆费、渗钱、忽悠人买装备、泡MM、给网站打广告、代言产品...,咱是看风景的,何苦带那么多人,瞻前顾后影响自己的体验呢.

Sainka 于 2012-04-11 09:55:25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23: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4-13 22:12 编辑

为了让户外继续——对4月3日事件的一点看法

4月3日从大梅沙到水组坑的穿越途中一名驴友遇难事件,由于"行者怀德"的一篇帖子引发了大讨论。我从第一篇回复开始看到了最后,感觉有必要说些什么,但在此并不去评判事件中谁是谁非。

我看回复中有对"行者怀德"发帖本意的质疑,不过我还是比较相信他自己的说法,是为了让领队与同行队员站出来勇敢面对这一事件,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大多数人在犯了错误后往往会采取两种行动:首先是想到逃避;逃避不了的,则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这一点上我有很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在姑姑家把一台电视弄坏了,但我不敢告诉他们,然后偷偷溜回家了,到现在这事还一直让我感到羞愧。"行者怀德"也在后面愤愤不平的说到:"对于此次参与活动的部分人或熟识他们的人来说,嘴上或许感叹生命、感伤生命,但内心更希望此事尽快大事化小,尽可能低调赶紧过了风头吧。对此,很能理解,天朝就常常如此,天朝子民如此那是自然。"他这话可真是一语中的,将我们一些人身上的劣根性暴露无疑。不过我又想,我们为什么不敢承认错误呢?我想到了我还在学校时问我同学的一个问题。当时在课堂上我问他,像国内这么失败的高等教育,在学校里什么实际的东西都学不到,应该有很多人要退学才对,可为什么没人敢这样做呢?他给了"没有保障"这么一个回答。我后来仔细体味,觉得这一回答太正确了,就是因为没有保障!是的,如果退学了,想想周围人对你异样的眼光和看法!如果自己去创业,又能得到什么支援与帮助呢?到最后恐怕真是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

前面问题的答案应该跟这个是一样的,症结都出在社会环境上面。对于犯错误者,社会很难接受,往往会把这个错误一直记在心里,在以后就很难再给予信任了,这对于犯错者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在回复中"朽木破晓"提到: "我有位朋友曾经担当领队,但在一次河难中失去了两名队友,并且还是他很要好的兄弟。但事情结束后他很自责,他活在社会的舆论中,再也没户外过...尔等何必呢?" 确实,像这种舆论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案例有很多。比如说之前由舆论主导的药家鑫案被执行后,又发生了后续20万索赔的插曲,到此,之前许多强烈批判药家属的声音开始了反思。因此对于这次的事情,东山狐狸说得很对: "切不可落井下石,相信那天参加活动的人员此刻的心理比谁都脆弱,比谁都教训深刻,我们不要再往人家伤口上撒盐了。"

我看到很多人在指责这次事件中的领队和队员们冷漠加冷血,他们的指责当然是为了逝者,但觉得还是过于严重了些。我相信真正的户外运动者都是热心互助的,就像我第一次参加磨房活动去香港走麦径,就能感受到同行队友对我的照顾,每一个爱好户外的人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如果因为一次过错就全盘否定一批人,那完全是矫枉过正了,实在有点残忍。正如"老徐(lei_xu)"所说: "这种事谁也不希望发生, 也极少遇到. 我相信领队是大意了, 没有确认情况, 而凭自己主观判断逝者已成功下撤.  我更相信这是过失, 是意外. 人命关天, 我们在悲痛逝者离去的同时, 好好检讨自己, 检讨过去的大意与疏忽, 以后该如何去做, 该遵守的约定, 一定不能当作无所谓...."

所以对于这次的领队与队员,"风舞101"的建议很好,要"给活着的人以宽容,没有什么惩罚比来自内心的问责更沉重、更持久了。" 确实,没有哪个领队能承受起这样的问责。

最后,我觉得"Bothy"提出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下: "发现到现在没有人向遇难者本人拍砖或很少很少,仅仅因为'死者为大'或者'人已经走了还怎样'的传统理念吗?" 这里并不是要为其他人推卸责任,我是想呼吁大家在参加活动时要多关注下自身情况,就像"五彩格桑花"说的那样: "一个队里面,重要的不是领队,而是队员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信息交流给同伴。比如说我有点不舒服,我有点累,我哪里有痛,或者跟同伴说我不舒服要休息,不知道哪位兄弟能陪我一下等。好多人都不会说这些话。觉得是小事撑撑就过去了。出于好意觉得没必要麻烦同伴给队伍添堵什么的,这些都是事故的开端。你带队再怎么严谨,你都避免不了队员刻意的在死撑或是溜号。" 这种说法很好理解,在与其他人同行时,如果我身体有些不舒服,一般情况下是会不好意思告诉其他人的,总想着咬咬牙坚持一下就好了,现在想来还是做得不对的。所以参加活动的人应该提高自身素养,把必要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同行队友,绝不能招呼都不打声就一声不响地溜掉。如果不这样做,当有缺少队员时,后果恐怕就真的如"狼来了一般"!

蕲喻 于 2012-04-09 10:15:46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23: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4-13 22:16 编辑

大 白 鲨 wrote:
我认为你只是说一些表面的东西,并没有大胆的说出深层次的东西。既然已经造成伤亡,为什么不敢大胆的去分析呢?毕竟这是为后人造福的事情。

事故,从理论上来讲,就是很多错误同时发生而产生交集产生的,哪怕是一个错误不发生,也可能不会产生事故。

这个事故之所以发生主要因为两个主要原因的交集,其一,领队不合格;其二,这个死者生前作为队员不合格。

领队只要懂得起码的领队常识,这个事故就可能避免。他懂得起码的领队常识,那么责任心就会让他意识到有可能出危险,哪怕是万分之一发生的事故的危险的可能性,也会让他做出适当的反应和应对措施。但是,他可能没有具备这些领队知识,让他在潜意识里淡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应该不是责任心的问题,应该是相关知识的欠缺!

死者(从相关报道来看,他不是坠落受伤导致死亡的。),如果他掌握一定户外常识,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就应该能意识到自己会出危险,那么他就应该及时向队友或者领队报道,寻求救助或者帮助。但实际情况可能正好向相反发展,他因为相关户外知识和经验欠缺,让他意识不到可能发生的危险,从而也让他没有这么去做。导致最后落单。也正是他欠缺这些知识,让他哪怕是在最后时刻有机会通过电话求救的情况下也没有打电话求救。——此类总总,还是知识和经验的欠缺。

这个事故能发生也正好是这两个错误同时发生而产生交集所致,事故的根源还是因为知识的欠缺所致。我们处在一个冒进的时代,这种冒进,必然以付出事故作为代价的。冒进的意识让我们不敬畏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而推崇胆量和勇气。我能感觉到身边的很多爱好户外的朋友,很多人潜意识里都只是推崇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对于平时的锻炼和户外知识的学习反倒是一种轻视和不屑的态度。他们甚至举出我曾经怎么怎么样,也没去学什么,也没去掌握什么呀,照样能完成。这是一种十足的对知识的蔑视态度。

知识的重要性,我不多言,但是我知道哪怕最牛的特种部队队员,在不发生事故的情况,和我们一起参加一次户外探险,他所做的和我们所做的不会差别很大。而他们最大的区别却是在发生危险和事故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该不做。在出现危险时,他会在心理上保持镇定,哪怕是一个小小技巧也能在关键的时候让人保命。没有这些知识的,在遇到危险时,心理上的崩溃就可能击垮人,更不用说保命的知识了。

不管是做领队,还是做队员,我们都不要蔑视知识的重要性,不要觉得不用学习一定的知识就做了领队和队员参加几次活动,而且没有出事就侥幸自己天生就具备这样的实力。欺骗自己可以,天欺骗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