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楼主: 小晓

[登山] 【转自懵懂野叟】新驴野叟户外乱弹—有关户外的技术、经验、文化、商业等交流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23: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3-9-9 23:09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85:以讹传外“三不准、三不问、三不借”

    户外传说中的所谓“三不准、三不问、三不借”有点不合时宜了。
    当户外这个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些所谓的“户外潜规则”也许有过一定的似是而非的启蒙作用,但今天来看,这些东西或者故弄玄虚,或者不合时宜了。

    户外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很小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虚拟生活的一部分。户外的规则或潜规则只须符合我们的生活规则,而那些叠床架屋、无中生有的东西只会误导驴友们。因此,是时候该颠覆这些以讹传讹的伪户外文化了。

    三不准说,不准找驴友借钱,不准未经允许造访驴友家打扰其正常生活,不准随便公开驴友的电话、住址及个人隐私。

    这该是驴友的潜规则么?文友、球友、甚至病友、狱友、更甚至炮友,难道不都应该如此么?这本身就都是些一般性的社会规则。

    说到借钱,我一直是这么看的:朋友分三种,一种是你能随便开口并尽量能借给你的、一种是你难时能张开口但不一定借给你的、一种是你长不开口的。借钱这事儿跟驴不驴友本身没啥关系,假如你们曾在极限条件下患难与共,并且他有借钱这个意愿和能力,你也有借钱这个需要,为啥就不准找这个驴友通融一下呢?


    三不问说,不问年龄和工作,不问收入和住址,不问婚姻和健康。


    户外既然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那也就是我们社会交往、人际交流的途径或渠道之一。问不问年龄、收入,仅仅取决于彼此交往的程度,而跟驴不驴友本身没啥关系。比如自由风就告诉过我他叫啥、哪里人、多大岁数、以前干啥滴,而他对我的情况也特门儿清。再比如有一次与兔吧哥小酌,席间提到一位驴友时吧哥直呼其名后可能觉得当我的面那样不妥,马上解释道其实大家通过户外也都是现实中的朋友了。


    至于健康,则恰恰相反,不户外的话可能还不便问,而户外的话有时还就偏得要问呢!有一次我收队的时候遇到一位体力不支的驴友,我马上郑重地向他询问既往病史、健康状况。


    再说婚姻,假如彼此风雨同行中互有好感,问问她真要还木有婆家的话,咱争取领个媳妇回家有啥不好呢?能网恋结婚的时代难道就不能户外找女友?


    三不借说,水不借,光不借,睡袋不借。


    这些与户外还多少有点沾边。
    但我不明白的是:其一、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有没有考虑过,现实生活中彼此借被褥枕头睡衣内裤么?其二、你有没有听说过,具有世界级驴行壮举的逆流之河走大羌塘就是向多啦借的睡袋?
    水和光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出去就是一个整体,就要互相协助着去达成共同的目标,真要是他渴死了你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23: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3-9-9 23:11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86:户外环保理念的三个发展阶段及LNT原则

    一、三个阶段
    与人们对环保的认识一样,户外环保理念也是不断发展的,迄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
    户外滥觞之时,尚无须考虑环保问题,随着户外人口的逐渐增长及户外环境负荷的持续增长,人们从最初的尽量不捕杀保护动物、尽量不砍伐树木等原始概念,逐渐发展为保护所有动植物、及不丢弃不可降解垃圾等成熟的户外环保理念。
    那时候,中国还基本不存在outdoor,不过硕果仅存的是上海青年潘德明一辆单车骑行上路,七年、数万公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呵呵,也算填补了一项空白。我们今天驴友中大多数人所能秉持的户外理念,即停留在这个阶段,甚至连这个也达不到。


    第二阶段: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社会的稳定,户外人口爆炸性增长,人们的户外理念又随之发展为“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那时候,在中国具有outdoor概念的活动还局限于作为政¥府¥行为的勘探、调查、测量、探险。我们今天驴友中的很多人都能将“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挂在嘴上了,说明这个理念已经为很多驴友所认识,至于做不做得到,我看还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阶段:
    六、七十年代,美国发生了一场影响世界的全国性、全民性环境保护运动,在此期间,洋驴们提出了Leave No Trace(简称LNT),即不留痕迹的低冲击性登山的概念。这一概念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发展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户外人口的一种共识了。
    那时候,中国的outdoor刚刚起步,所幸最初涉足户外的人口大多都具有比较高的素质,尽管认识还达不到LNT的高度,但他们从一开始在引进户外的同时也体认了基本的环保理念了。我们今天有个别驴友已在推介、呼吁、引领LNT,而问题在于它其实已经很紧迫了。

    二、LNT原则
    按照LNT关于不留痕迹的低冲击性登山原则,它意味着:有时候你最好连照片也别带走,有时候你最好连脚印也别留下。前者,比如某些条件下的岩画、壁画、彩绘等等,你就不能随便拍照。后者,是说并非所有的地方你都可以踩踏,当有明显的近乎“永久性”的路迹的时候,你只能从这里走,而不能另辟蹊径;当没有路迹的草地,你们在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以散兵队形通过,避免对植被的重复性伤害。


    附录一、LNT的六大准则
    事先计划并准备
    先打电话给你所要前往地点的土地管理单位询问有关的规定、入园许可及有关环保的规定。
    对可能发生的状况要有所准备,携带适当的装备并且要知道如何使用。
    小心计划你的粮食,这样才不会有厨余产生。重新将你的食物打包在可重复使用的容器内,以减少垃圾的生成。
    花时间寻找有利环保的露营装备。用一个轻巧的炉子替换生火;买一个有底部不透水的帐篷,买一个小铲子方便你挖猫洞。
    在登山旺季时,例如连续假日或周休二日,试着不要去热门的路线,特别是有四个人以上的时候。
    在能耐受人类踩踏的地表行走及扎营
    为了帮助缓和步道的踩踏及侵蚀问题,只在现存的步道上行走,而且尽量走在步道的中间,走成一直线。
    当没有路径的时候,试着走在最耐踩踏的地方,例如岩石、干的草、砾石,或是雪上面。
    在热门路线时,只在现存土壤坚硬寸草不生的营地上扎营,将你的营地活动集中在已经受冲击的区域。
    如果你很幸运在一个很少人类活动的地区,将营地扎在一个从未使用的地点,而不要扎在受轻微冲击的地方。
    背上山的东西通通都要背下山
    不要成为一个笨蛋,不要将任何食物留在营地,这样会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
    将你的装备有次序的摆放,这样才不会遗留你的装备在营地。
    掩埋垃圾是不好的,因为野生动物会把它挖出来,焚烧垃圾对环境也是不利的。
    适当的处理所有你不能背下山的东西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排遗背下山。但在大多数的地方,把排遗埋在一个10-20公分深,离水源、营地或步道至少60公尺远的猫洞里是被接受的。
    仔细的思考卫生纸的问题,大自然提供了许多对环境比较友善的方式,如果你一定要用卫生纸,就得将它背下山。
    营地一定要离湖泊及溪谷至少60公尺,以排除污染物。
    要洗手或洗锅子的时候,将水拿到距离溪谷或湖泊至少60公尺以上的地方,用少量可生物分解的肥皂。用筛网过滤洗锅水,将水分散洒在地上。
    留下你所发现的任何东西
    历史遗存是全民的资产,不要破坏这些地方,扎营时也要远离这些地点。
    在远处观察野生动物即可,而且不要试着喂食这些动物。
    避免破坏营地,例如在树上钉钉子,或是用树干来做椅子,这些都只是为了一时的舒适。
    不要将石头或者野花带回家。
    将火的使用及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低
    生火会在土地上留下永久的痕迹,可以用一个炉子来代替。
    不要去折枯树或倒木上的树枝,捡拾柴火时只能捡比你手腕还要细的树枝。
    当你离开时,一定要将火完全熄灭,而且要把没有烧完的东西通通带走,并将灰烬分散的洒在远离营地的地方。
    将声音以及视觉上的干扰减到最低,做任何你可以想到的事来保持大自然以及营地的宁静,因为这是大多数户外活动者亲近大自然的原因。


    附录二、《登山圣经》的阐述
    户外经典《登山圣经》与“LNT原则”同时诞生于1960年,这部被户外推崇为宝典的著作也阐述了LNT原则:
    低冲击性登山的基本原则,就是经过一个地方时不要让它受扰,同时离开后不留下任何你曾经过的证据。
    行进时
    走在现成的路径上。不要擅自开辟迂回上山的之字形山路,否则会造成毁损。
    在现成的草原路径上保持一纵列前进,碰到泥地时走过去——不是绕过去,这样路径就不至于变宽、变多。
    行经没有路径的地区时,步履要轻,并且要在坚固的地面上寻找路径,如此对植物所造成的伤害最低。
    如果非行经没有现成路径的植物区不可,要让大家分散开走,不要一纵列前进。这样造成的伤害较小,也较不易造成破坏。
    露营地点
    尽量在设施完备的露营区找个没有植物的光秃地扎营。
    如果没有设施完备的露营区,雪地或岩石上是第二选择。
    避免在草地上扎营;如果非如此不可,要记住:有些苔属草类比树木还要坚硬。
    如果你一定要在草地上露营,动作要非常轻柔;同一地点顶多待上一、两夜。
    露营炉火
    用露营专用的炉具煮食,不要生火;因为捡拾柴火时会践踏地形,踩出不必要的路径,破坏这个地区的生态。
    洗涤
    洗涤东西时要远离营帐和水源。
    少用会破坏生态的不会自然分解的肥皂,或者根本不用。
    不要直接在溪流里洗东西。
    尽量将水道附近的破坏减至最低;用水袋装水可以减少回到溪边汲水的次数,因而减少破坏和影响。
    动物
    不要喂养野生动物——不管故意喂食还是把剩余的食物留下来。
    把宠物留在家里。
    废弃物
    把你们的垃圾连同以前登山队留下的垃圾一起打包带出山去。
    适当处理你们的排泄物。
    结队健行
    切勿跟得太紧,给前面的队友一点空间,最好相距三至五步,不要如影随形。
    切勿落后太多,以免和队友失去联络,或老是让前面的人等你赶上来。
    推开挡路的树枝要放手时,务必先回头看看,切勿打到后面的队友,喊一声“小心树枝!”提醒后面的队友注意。最好直接绕开树枝或由下面钻过去,除非必须抓住树枝来做轻的确保。
    停下来紧鞋带、调整背包、照相、或欣赏风景时,需让到路边去,可能的话,站在经过的队友上方。
    绕过队友身旁须先征求许可,而且挑个好地点来超车,切勿用手肘硬挤上前。
    和迎面而来的登山队交会时,要有礼貌。依据传统,下山队伍须让到一边,让上山队伍先行,不必中断步伐。
    步伐的快慢须按计划顺利到达定点,但不可累坏动作慢的队友。如果有人赶不上,须调整队伍的步调,以免他落后太多。
    千万不可让队友脱队,不论是队伍第一个或最后一个都一样。在休息处等最后一位队友赶上来,并给他时间休息。
    试着让速度最慢的队友带头走在最前面,设定步伐。这种激励的方式可令慢郎中加快脚步。
    不需顾虑路线寻找的长途健行或下山,须指定集合地点。要求最资深的队友领军或押后,如此可使小型登山队的成员以自己的最佳脚程前进。
    要笑脸相迎;要值得人信赖。做一个讨好的健行同伴。
    走山路注意事项
    不跨越山路两侧的边界,以保护两侧的植物,意即成一列纵队前进。
    脚步放轻。泥地和雪地的交界地区特别脆弱,春和晚秋雨季泥土尤其包含水分,容易受损,故行走须格外小心。
    不之字形抄近路,以保护植物和防止侵蚀土壤。
    维持清晰的山路,把垃圾捡起来。
    找复原力强的地区休息,莫挑脆弱的植物带。
    用眼睛欣赏或拍照留念来代替摘花或采集标本。
    避免损坏河堤或溪岸,减少土壤崩蚀。
    越野健行尽量挑选碎石区,避开娇弱的草地。
    走过没有山路的草地时,应令队员分散开来,各走不同的路线,将草地的损害降至最低。

    三、写在后面的话
    《户外乱弹之5:环保——驴道首德》曾说过,只有当可能危及生存时才容忍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丢弃物品,比如在七八千米的极高海拔,否则你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恪守户外环保的要求。《户外乱弹之63:闹驴灾》曾设想过“夏特古道挥汗如雨,珠峰山下联袂成荫,罗布泊里熙来攘往,川藏线上车水马龙。”的场面,不知道是应该表示担心还是应该表示欢迎,这一天已经势不可挡的到来了;因此,强调更严格的户外环保理念,并尽快引导户外广泛接受这一理念,是摆在所有对户外负有责任感的驴友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使命。


    我们首先要求户外从业者、领队、老驴尽可能做到,而对大多数的驴友特别是新驴,我们则应该带动他们逐渐能认同和做到。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推介、呼吁、引领,假以时日,让LNT原则也成为我们中国户外的共识。也就是说,假如现在许多驴友还做不到的时候,尚并不能认其为错,因为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


    作为户外机构和户外从业者的召集帖必须彻底杜绝诸如“剜野菜之旅”、“摘桑葚之旅”、“拔艾蒿之旅”、“采槐花之旅”等噱头,并应开始考虑将LNT原则的户外理念在召集帖里体现出来。作为领队则必须以身作则,在行前会上逐渐开始强调更严格的LNT原则,在户外中贯彻更严格的LNT原则。


    有一个技术问题需要在这里提出来,假如你不以驴友的身份参加户外活动的话,我们并不要求你一定遵守LNT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户外登山过程中看见了你喜欢的东西,你绝对不能带走,你只能在结束驴途之后,比如第二天自己以深山探宝的个人活动来采花、摘果、刨树、捡石头。要知道,尽管如此变通,你仍然亵渎了户外,因为至少户外成了你踩点的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7: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3-12-22 17:16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87:秋季户外注意事项

    我觉得秋季户外区别于其它季节的、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两点:
    第一,注意蛇虫的秋老虎特性


    别看我们人类“秋乏”,可动物们却貌似不乏,反而都很欢实。“秋后蚊子猛如虎”、“七月黄蜂八月蛇”等民谚说的正是这一现象。
    阴历七月,蚊子、蜈蚣、蝎子、马蜂等都进入最后的疯狂期,攻击性最强。近十年来,关于马蜂在七、八月份蜇人致伤致死的报道急剧增长,今年的案例更是大幅度增长。仅陕西安康一地,今年因马蜂的攻击,即有数百人致伤,数十人致死。
    蛇在秋天也进入异常活跃期,尤其是阴历八月,为即将到来的冬眠储备活动频繁,而且易怒,攻击性很强。


    第二,注意防秋乏、防秋燥、防秋凉
    防秋乏:不宜出坡时间太早,若打乱平时的作息习惯,过早起床运动,将加重秋乏,不利于人对季节的生物性调整,尤其是中老年人。


    防秋燥:在深秋到来之前,亦即人的毛孔季节性闭合以前,不应因天气的逐渐见凉而显著减少饮水。夏天猛灌,天一凉就忘了喝水了,加之秋季天气日渐干燥,这样往往会引起人的秋燥症状。


    防秋凉:秋季昼夜温差开始加大,户外时就要多备一件衣服了。一是早晚气温低时穿,一是停下来休息时防风。我们常说“春捂秋冻”,若秋季感冒的话,将不利于实施有意识的“秋冻”,这将意味着整个冬季都会格外怕风怕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7: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3-12-22 17:18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88:登山之前

      昨天(注:本篇写于2013年5月)张团长驴友问及活动前夜失眠的问题,我说回来后可以专题弹一篇我对于活动开始以前的一些事项的考虑。
      1) 行前会:
      对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行前会是绝对必要的,但大家往往囿于集中的麻烦而省略之,其实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完全可以通过论坛、聊天室、QQ群、讨论组等形式召开网络会议。


      2)检视准备情况:
      呵呵,是检视而不是监视哦。
      行前每个人都应将要使用及携带的装备、物资清单报与召集者。清单要说明背负总重,并最好注明单重。清单力求详细,比如:黑色软羊皮超短裙一条、六分鱼嘴高跟鞋一双、兰蔻眼霜一盒、LV单肩包一个、真丝吊带睡裙一条……水晶之恋果冻一打,咸鱼干一斤、鲜大蒜半斤……总重25公斤。呵呵,召集者会告诉你:把那一斤咸鱼干留下,其它东西连同本人都退回去吧。你可能会说难道带大蒜也不对么?不,带大蒜几乎是户外必备的选项,但是在装包背负的条件下,你那鲜蒜不容易保存。国内通过网络约伴的活动往往会在从集结地出发前夜要求现场检视你的装备,对于可有可无的东西会要求拿出来暂时寄存。可别以为这是心疼你,你背包腾出来的容积可能用来装载公共物资。
     
3)饯行:
      很多朋友喜欢出发前整两口,有时是自己为自己饯行;多数情况是朋友“劝君更尽一杯酒,戏曲阳关无故人”般的一种好意。本意是以壮行色,可在出发前夜的兴奋中,有太多的驴友把盏至深夜,结果第二天状态异常。


      4)失眠:
      我在出行前经常难以入寐。
      有许多登山家也发现当他们在冲锋营地面临第二天的最后一搏时往往会出现失眠的情况,很显然,那意味着他们将没法冲顶,而不得不直接下撤。这是一个原本几乎无解的问题,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如果用安眠药会抑制夜间的呼吸,而不用安眠药则就会悲催地退出。后来登山家们求助医疗专家,他们共同的研究表明:吃安眠药所带来的副作用比失眠的影响要小;也就是说,两害相权,用药助眠更有价值。


      5)提前喝水:
      《户外乱弹之1:状态管理》要求活动当日一起床就要开始喝水,活动开始前先要喝上半升水。
      如果在高海拔的情况下,提前喝水的量还应该更大。注意,不是你边登山边喝水,而是登山以前、离开营地以前就先灌水。


      6)报备:
      注册、或登记、或报备是国外户外界通行的惯例。你在行动前应该跟家人或向相关户外组织进行报备。很大意义上,户外俱乐部的召集帖也是一种报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7: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3-12-22 17:34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89:我看119司马台事件

    11月9日,会心一笑领月下门户外116人、千年莲子领疯行户外26人、戒领AA队7人,共三彪人马,149人的混编队伍穿越司马台长城,期间发生了一位驴友因滑坠而遇难的悲剧。事后,三位领队先后发了对事故的报告或认识帖子。在此,我想将我当时的系列点评整理一下,编入《户外乱弹》,以警示更多的后人。

    教训之一:关于风的问题
    老驴都知道“欺山不欺水”,它是说我们往往对流体的力量及特性缺乏把握。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42:风马牛不相及,但风与驴却相干》就专门谈过风灾对户外的影响。
    北京户外圈有句话叫做“五级风不灵山”,意思是当五级风以上时,北灵山的活动就意味着很大的难度和风险性了。北灵山与司马台一东一西处于同一纬度上,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穿过几乎毫无遮拦的蒙古草原,在燕山余脉处逼近北京,那些峰谷便成了风口。当预报为五级风时,在这些地方往往风力会被放大到七、八级。
    活动当日的天气预报为西北风五到六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人们在克服风力影响保持平衡的时候,会消耗精力和分散精力。
    所以说,我认为尽管已决定成行,但考虑到大风的因素,应该变更活动线路。


    教训之二:关于人数的问题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52:户外安全么?》曾专门论述过当参与人数较多的时候对安全问题的影响。数学上认为,事件往往都有一个典型的规模,当队伍人数较多,林子大了的时候,就一定会形形色色了。

    首先,即使那个活动科目对每一位驴友来说是胜任的,然而单兵可以胜任该科目,并不完全等于由这些单兵组成的团队也同样能胜任该科目。
    其次,当着队伍较小的时候,组织者可以像《相关视频之二》(此略,详见)那样在某些危险处进行风险提示等控制,但一百多人则几乎只能放羊了。而正如《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52:户外安全么?》第二部分谈的那样,这种警示对于避免因惰性造成技术动作变形等不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教训之三:个人装备和团队安全装备的问题
    作为个体来说:
    本次活动的很多队员没穿登山鞋,而登山鞋的抓地性在这样的路面尤为重要。这样的线路最适合的是选鞋底稍软一点的低帮登山鞋。
    户外有句话叫做“老驴怕冷,新驴怕饿”,意思是老驴往往对于失温问题有更多的警惕性。本次活动的很多队员没带手套、和足够的御寒装备,大部队最后撤离时间推迟到夜里九、十点间,很多人冻得不行;而参与救援的队员最后撤离时间则到了次日凌晨四五点。
    作为团队来说:
    这三个队都没带绳索,以至于因缺乏必要装备而不能尽速施救。(至于出事者是否当时遇难那是另外的事,至少你得有绳索尽快下到现场。)联想到济南驴友飞花时事件中也是因未带绳索而贻误了最佳施救时间,碰巧的是飞花时当时也是滑坠落在了树枝上。一年半前,我在《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48:预防为主》的讨论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正常走,通常不需要绳子,但如果碰上个麻烦事儿,有没有绳子大不一样。”

    教训之四:队伍的混编问题
    本次活动三支队伍混编,当出事后,各队都不知道出事者是哪个队伍的。最早开始组织搜救的是“月下门”,因为他们人最多,开始以为是他们的队员。而实际出事的队伍则一直没参与救援,至21点30分撤到停车场发现有一个空座时才知道出事的是自己的队员。这事儿是不是很荒唐?
    联想到鳌太大杨失踪事件中,也是因为两队在山上相遇后一度混编,大杨的队伍以为她在跟另一只队伍行进,结果酿成悲剧。
这事儿提示我们,当遇有两队在活动中相遇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队伍。因为好多不常跟你这一俱乐部活动的新驴,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教训之五:领队与队员的配比问题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34:队伍,队形,队列》在谈到领队与队员配比的时候,曾说“最多应以10人为限”。现在几乎都是一个羊倌的赶一大群,没有数。而那些庞大的队伍并没有明确安排足够的领队人员,以至于活动中出现近乎放羊的状态。

    教训之六:如何面对败局的问题
    事故发生后,月下门网站上一派庆幸之声、及对团队的团结协作的自我表扬之声,貌似只有组织者“会心一笑”吓破了胆。
    这三支队伍中最大的一支是北京新兴的户外组织“月下门”,参加人数约116人(召集130人,报名127人),另两支队伍是因为彼此相同线路而合兵一处的。月下门是一个很有活力的户外组织,异军突起,而且这次运气也不错,因为遇难者不是月下门的驴友。月下门本次活动的召集者是“会心一笑”,大家都尊称他为笑队。出事后,月下门一片侥幸之声,众家人(该论坛称坛友为“家人”)念兹在兹所谈的都是大家团结协作的话题,唯有笑队沉默异常,如丧考妣。
    其实,从月下门事前、事中、事后的表现来看,这是一支虽然热闹,但却极不成熟的队伍。
    事前,它对像司马台这样的线路,居然敢公开进行大规模的召集,以至于拉去了上百人的队伍。
    事中,面对大风不作调整,且大团队行动居然不带绳索。
    事后,论坛没有人有效地引导反省、讨论,以对大家进行广泛的教育。

    它这次没出事是侥幸中的万幸,按逻辑,它如果不对俱乐部的文化、理念等进行结构性重造,那它将会成为一个事故的重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7: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3-12-22 17:41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90:吃饱了不想走——弹弹户外饮食

    讲个小故事作为前言:
    歇了好久才昨天再次出山。到了预期营地时,我一看时间12:05了,就跟大家说在这吃饭吧。蒙娜丽莎马上赞同,但大多数驴友认为现在吃饭太早了,还想往前走走。从通联中得知前队要到古兵寨再吃饭。
    好多人都反映吃完饭不想走,一般都拖到一两点才吃,有的甚至恨不得一气走到黑,蒙娜丽莎对此深有同感,而且也常常觉得很无奈。于是,我们俩一边吃我一边给她“乱弹”户外怎么吃饭。出我意料的是,我每说一点她都惊喜地连连表示:对啊,我就是这样做的啊;对啊,所以我从不存在吃完饭不想动的问题啊。我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她说她是学营养的。
     吃完午饭不想动,也许是你不会吃:
    第一,主食:与我一起玩过的朋友可能注意过,我午餐的主食从来都是面包。曾有驴友说过不太喜欢吃面包,这个问题我原来还真没想过替代办法,但昨天我发现蒙娜丽莎带的是发糕。所以主食最好是像面包或发糕等发酵程度较高的或膨化的食物,其次是馒头等低发酵程度的食物,最后才是户外常见的死面饼。

    第二,忌饱:“吃饱了不想动”这是常识,所以作为半程中的午餐,忌食太饱,八分饱就行了。

    第三,少食多餐:为了解决不饱食的问题,就需要少食多餐。也就是说在头晌午和过晌午可在中途小憩时加一点简单而高糖的路餐,我昨天在十点钟是两根香蕉,下午在两点半是一块巧克力饼干。

    第四,配餐:鱼类、肉类、蔬菜、水果、咸菜都可以吃,也都要吃,关键是均衡一点,不要过量就行了。在人体的生命之火中,糖类就像刨花、干草,脂肪就像秸秆、树枝,蛋白质就像劈柴、木块。

    第五,忌不易消化的食物:炸肉因其易贮存,很多驴友喜欢带炸肉,但油炸食品并不易消化;豆腐对于起灶的驴友来说也是常见食料,其实豆类食物也不易消化;水果中的柑、橘、橙,虽然易携带,易食用,但这一类的水果相对来说不易消化;蔬菜中的西兰花等十字花科植物最不易消化。

    第六,餐后小憩:
    有条件的话,午餐的时间安排最好别低于四十分钟,餐后稍微休息一下才能更有精神。

    顺便说说早餐:
    “早餐要吃好”、“早餐吃的像国王”,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只是我国的饮食文化、饮食习惯与其背离而已;但是在参加户外活动的时候,我们则应尽可能地去这么做。糖、脂肪、蛋白质不可或缺,这点真的很重要。比如,蒙娜丽莎说她只要爬山,早上必须俩鸡蛋,而我自玩户外以来,只要有条件,就从没例外过。另外,早餐可以偏咸一点。

    其它:
    首先,在多日长线中,晚餐后并没有像城市里那样的夜生活环境,我们通常都是一反日常作息习惯地早睡早起,这一因素也要在户外饮食中体现出来,要不然撑得睡不着觉点着营灯看帐顶肯定会让自己很囧。
    其次,在较高强度的多日重装活动中,可以考虑使用像善存、金维他、施尔康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片剂来进行综合营养的补充。
    再次,要一早就喝水。蒙娜丽莎说她爬山的时候一早先一大杯水,几乎一天都不感到口渴。我跟她说我平日早起一杯,爬山的时候则是两杯。其实这点我们在《户外乱弹:状态管理》已经弹过。

    倡议:
    我最早曾在《户外乱弹:营地》里呼吁过按时吃饭的问题,我们在户外活动时本身就要比平日起得早、吃得早,再加上活动也要比平日强度大,到点不吃饭而拖到下午一两点、甚至两三点肯定是个问题,但驻营往往需要领队来计划和安排,因此这个陋习的改变需要领队引导大家一起来调整。在长期与大家不能有所共识的情况下,正如驴友们所看到的那样,我是已经不再要求或者商量了,而是到点就吃饭。

    我在这里想倡议一下:除非特殊情况,领队应该在十二点左右,即安排驻营吃饭休息。毕竟,按时按量按质是吃饭的主要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7: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3-12-22 17:47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91:护膝漫谈

    昨天出山,突然发现伤兵满营。所以将2013年06月03日写的这篇《护膝漫谈》编入《户外乱弹》。
    可能有人会说,护膝还用谈么?护膝还用你谈么?

    叟复如是:对你这老驴来说当然不需要了,但对那些初入山门的新驴来说,对那些有着严谨态度的老驴来说,肯定是有必要的。

    一、护膝的定义与分类:
    很简单,我将保护膝盖的一切东西都看做膝关节护具。
    首先,在生产商那里,护膝依照用途被分为四类,即所谓:1.预防期、2.急性期、3.亚急性期、4.复原期。

    其次,在我这里,我将对护膝进行更通俗的分类:
    第一,石膏:在急性期,石膏肯定是最有效的护膝,你如果因膝关节急性损伤去田氏正骨医院,那些专家也会告诉你,最好打石膏;
    第二,夹板:假如您不愿意或不方便打石膏,那对你膝关节的康复最好的办法就剩下夹板固定了;
    第三,作为商业产品的“加强型护膝”,不过,我告诉你,原则上这种护膝只适用于亚急性期的康复、适用于康复期的轻量化运动、也适用于预防期的重装化运动。这种将是我们后面的重点。
    第四,作为商业产品的“普及型护膝”,它的适用症主要是膝关节的炎症,以及健康膝盖一般性运动的防护;
    第五,特定的护膝,比如髌骨压迫带;
    第六,它是指各种防碰撞护具,轮滑、越野摩托车等运动使用的护膝;
    第七,各种自制护具,比如老寒腿经常戴的狗皮护腿,它可以与第四种互为替代;
    第八,最高级的,那当然是强健的肌肉与软组织,我曾经在《乱弹》里谈过的“山民与挑夫”就具备这样的“顶级护膝”。

    二、到底为什么戴护膝呢?

    如果不爬山的话,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买护膝,戴护膝。但当我们踏入户外圈的时候,会发现那些老驴们都有护膝,于是我们也“附庸风雅”地弄它一副,煞有介事地戴上它。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戴它,因为一开始我们真的不知道驴友为什么要戴护膝。我们可能把它放在包里背来背去,或者捆在小腿上当绑腿,或者在老驴的提醒下仅在下山的时候才围上它。

    到底为什么戴护膝呢?这个话题其实已经在《野叟户外乱弹:再弹腿的保护》里谈过了。正如横刀驴友说的那样:“运动百利,唯伤一膝”。几乎我们所有有价值的体育运动都会伤及膝关节。

    而户外运动,由于我们驴行时往往需要将帐篷、睡袋、炊具、饮水、食物、药品,器械等东西都进行背负,超出了我们膝盖惯常的承受能力;而且,路途的崎岖不平,也超出了我们膝盖惯常的适应范围,所以就尤其需要注意保护膝关节。

    三、到底应该买什么样的护膝呢?

    我认为可以圈定为一种半:
    所谓一种,就是那种开了圆孔的捆扎式护膝,这将是我们的重点;所谓半种,就是那种套筒式的护膝,仅作为向年轻、健壮、轻装、短线等条件的活动时推荐,或向有轻微慢性膝关节伤病的朋友做日常保养时推荐。

    您买对了,因为我在户外看到的驴友们都是买了那种开了圆孔的捆扎式护膝。
    为什么要开个圆孔呢?这个问题很关键:那个圆孔其实最好叫做“髌骨固定模”(呵呵,这是我这么命名),它是作为模具、作为范具,来固定髌骨的,它就是髌骨的固定孔。
    为什么要做成捆扎式呢?明白了上一条,这一条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只有这种“无级变速”式的可无限调的办法才能最适量地进行捆扎,才能起到恰到好处的固定作用。
    只要调解好捆扎带的松紧长短就能固定好髌骨么?未必!这要看你膝盖的大小与开孔的大小是否匹配。所以很多这样的护膝其实是有大小号的,一般有L、和XL;如果您体重八、九十公斤,或者腿很粗壮,那你应该选用XL,我们一般标准体型选用L,调一下松紧就行了。
    今天有个驴友跟我说他嫌勒得慌,将中间那根捆扎带剪了去啦,呵呵,那你那副护膝的制动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

    四、谈谈品牌:
    知道了应该用啥样的护膝了,接下来可能就有人问牌子了。是的,在户外圈中大家在讨论装备的时候总会关注到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品牌。
    我只体验过两个品牌:LP和Jinlong,这两个品牌也恰好是国内户外圈使用的最多的品牌;当然,我也与国内的各地驴友讨论过其它品牌,只是我自己没有体验过。
    我有三副Jinlong加强型,其实是全家人每人一副;我另有三副LP,包括一副LP788CA,和两副LP702。

    先说Jinlong。劲龙算得上国内户外圈驴友们的入门级装备,淄博的户外店基本上都在卖它,最便宜也最普及。这些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它基本能满足我们户外运动的要求。
    我们前面曾依用途谈过护膝分类,Jinlong也分两大类:一类是普及型,一类是加强型。我们户外用的是其加强型。其中加强型以不同的划分法又可以进行分类。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户外店一般会按弹簧来分类,它会告诉你,这是两根簧的、那是四根簧的,其实这种分法并不科学,因为护膝归根结底是应该按照用途进行分类的。
    其中Jinlong加强型的护膝按照用途分类的话,我们可将它那种窄款的,适用于膝关节不稳定、膝部关节炎等症;而将那种宽款的,适用于髌骨软化、轻度膝盖拉伤扭伤、侧副韧带伤害、髌骨板脱位错位等症。关于宽和窄这个问题我还会在将来继续说。
    而不同款的,又可分为普通型和透气排汗型。

    上面说到了弹簧,顺便说一下这个问题。我个人对于弹簧的认识是这样的:金属簧弹性好,但不符合UL轻量化原则;尼龙簧符合UL轻量化原则,但弹性不及金属簧好。


    对于弹簧问题,我这里再进一步说说我个人的体会,弹簧对于承力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它克服了护膝回弹的阻力,所以也有其意义。


    接下来我们谈谈LP。LP好不好?好!那么买LP值不值?呵呵,这个就要说说了。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护具里面,传说中LP一直以来都算最高端的,也曾一度受到驴友的追捧,但LP并非传说中的美国货,而是台湾的。近年来,当驴友发现所谓的美国LP其实就像传说中的美国Camel一样都是假洋鬼子的时候,可能会有点郁闷。但是抛开它的“不诚实”这一点,从好的方面说,它确实是一个很专业的品牌;而从不好的方面说,它有点被炒得太贵了。

    LP基于市场细分的产品线很长,我们主要讲它的733和788两款,因为这两款是国内户外圈非常推崇和公认的。从适应症的角度讲,733和788都属于用于复原期的产品。其中:
    733的适应症为:1、髌骨软化症;2、轻度膝部伤;3、侧副韧带伤;4、髌骨半脱位。
    788的适应症为:1、髌骨不稳定;2、轻度膝部伤;3、侧副韧带伤。


    也就是说,按照厂家的设计,733应该比788的保护作用大。但是,据我个人的体会(纯属个人见解)却未必是这样。我感觉,788较之于733能提供更好的髌骨稳定性。这可能是因为作为宽款的733,不如作为窄款的788更容易固定。


    关于其它品牌:
    既然Jinlong是入门级,LP又有点物有不值;那么驴友还可以有其它的选项么?
    有,多了去了!作为高端,最近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慕乐mueller正越来越受到驴友圈的重视。而作为中端,国货中的HWB口碑很好,也提请淄博的户外店老板们关注一下。


    五、也并非所有驴友都必须戴护膝:


    那么,爬山就一定要戴护膝么?不一定!既然不一定,那么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可以不戴护膝呢?
    第一,假如你很年轻;
    第二,假如你很健壮,尤其是腿部肌肉很发达;
    第三,假如你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坚持爬山;
    第四,假如你是轻装,而不是重装;
    第五,假如你不是每天超越20公里以上的强线;
    第六,假如你从没有过膝关节伤病或不适;
    那么,你也可以不戴护膝。


    六、什么时间戴护膝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在活动中什么时间戴上护膝,什么时间摘下护膝。


    先说戴:原则上,在你登山前、做完准备活动以后就应该戴上护膝了,为什么说要在准备活动后呢?因为标准的准备活动应该包括膝关节按摩,这种按摩可以促进关节的润滑。


    再说摘:并不是在下山后就可以摘下护膝,假如有风的话,尤其是这种风会让你感到膝关节一阵发凉的时候,不要过早摘掉护膝,而应该在消汗后、或上到避风的地方后再摘。因为在“风寒湿累扭”是膝关节的五大敌人,而其它敌人往往也是在风邪的助攻下才产生作用的。


    七、怎么戴护膝:
    我是戴在裤子里面,假如穿内衣的话,就戴在内衣外面;假如不穿内衣,就直接贴肉戴在腿上。
    因为我觉得,戴在裤子外面的话,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移位,我发现如果戴在裤子里面的话,一天都不会向下脱位;而活动中因为脱位不断地整理护膝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第二,髌骨固定孔可以更精准地固定髌骨,而假如隔着厚厚的裤子的话,固定效果会明显降低。
    关于新驴常问的护膝的松紧问题,其实是一个悖论。一方面,稍紧的状态有利于固定作用;另一方面,稍松的状态有利于血液循环。所以标准的答案最好这样说:要戴得不松不紧。

    八、户外中其它的膝部护具:
    关于髌骨压迫带和护套(也就是我们前面曾说得“普通型或普及型护膝”),我谈谈我对这两个玩意儿的认识吧:
    先说护套。除了穿厚裤子的时候,我差不多是在天热的季节里有半年24小时戴它的,我的641、941就是为这个买的,因为很久以前我的膝盖受过凉。说到这里就顺便多说几句,笑笑驴友曾说他的膝盖年轻时受过凉,他问诸于医,我告诉他:没别的好办法,唯一可靠的是“注意保暖”!
    假如膝关节受过凉的话,假如有膝关节炎症的话,借用其范伟的一句话,“我这下半辈子就离不开它了”。除此之外,任何所谓专家给你的任何其它建议,都是忽悠。
    再说髌骨带。护套适合炎症,但对于伤病、尤其是最常见的髌骨伤病来说,行走或运动时就需要戴髌骨带了。
    我向老驴横刀朋友推荐了髌骨带,横刀立马网购了两条LP581,并表示“前几天跑步拉体力一直戴着,感觉很好,那种膝盖很强壮的感觉,跑了次一万米,膝盖无痛感。”


    髌骨带的意义在于:
    第一,它对髌骨的稳定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它可以作为适应症人群户外运动时的护具,但腿的伤病除了需要护具提供稳定以外,也需要提供支撑;所以我建议在出坡时最好同时携带加强型护膝和髌骨带,比如累的时候换一下护膝,关节不适的时候换一下髌骨带,毕竟髌骨带体积小、重量轻、非常适合携带。
    第二,在炎热的夏季,髌骨带的舒适性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对于那些需要爆发式用力的运动,比如篮球等,髌骨带的轻便是不可替代的。


    九、最顶级的护膝——强健的膝关节:
    最顶级的“护膝”,当然是化于无形的、像山民那样适应山地作业的、强健的腿部肌肉和软组织。因为护膝只是腿部不能负荷时的一种辅助器材,所以从青少年时就加强锻炼很重要,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00: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4-2-10 21:25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95:老梁的疑问——冬季活动出汗怎么办

    老梁前几天问道:“冬天出行,爬山出汗,停下来衣服很凉。有什么好处理办法?”有的驴友说道“老驴和领队教的办法是,带一件干的内衣,到山顶换”。这个办法肯定不行,其实老梁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淄博地区冬季气温并不算很低,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淄博的驴友所重视。于是,我跟老梁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从装备上加快汗的排干。
    也就是说,按照户外关于“排汗层+保温层+防护层”的着装要求分层着装。内层尽量穿速干排汗内衣,中层尽量穿排汗保暖性好的抓绒衣,外层可选用具有透气性的冲锋衣或软壳冲锋衣。
    这样穿了以后,你会发现所谓的排汗内衣仍然不能避免出汗,仍然会让你在冷风中感觉透心凉,所以你还应该掌握下面的一些关于避免失温的技术。

    第二,从技术上避免出汗。
    总的原则是“走脱停穿”,这意味着:
    你必须控制自己的节奏,尽量避免走出汗;
    你必须在稍感觉热的时候就开始减衣,这通常出现在你在第一次拔高时,停下来,脱掉外层系围在腰上;
    如果再热,在没有大风的情况下,继续脱掉中层;
    当你一旦停下来休息,无论是否感觉到冷或热,都要立即开始逐层加衣。

   很多驴友在亲自体验了这个办法后跟我反映:“效果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 16: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更新了,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 18: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保护膝盖重中之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