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楼主: 小晓

[登山] 【转自懵懂野叟】新驴野叟户外乱弹—有关户外的技术、经验、文化、商业等交流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20: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4-4-12 20:49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96:关于轻量化UL原则的问题

    早几年如果谈轻量化,会有很多驴友表示不屑,就像《你,新驴吧?》那篇著名的户外网文反映的那样,一些人认为包里背上几块砖,或者背上一个大西瓜才算老驴,如果你背负轻了,人家会看做是偷奸摸滑不像个驴友。曾几何时,淄博的驴友在岳阳山上也是比谁背得更重,你背五十斤,我就背六十斤。当我后来听前辈们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直到今天,谈起轻量化,我发现仍然会有很多驴友存在误解,以为轻量化就是烧钱,土豪才轻量化。这种现象,让我觉得很有必要弹弹所谓的UL原则,引导新驴们对轻量化原则的认识。


    轻量化UL原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式。


    一、认识论:
    必须树立这样的认识:相同投入下,相同科目下,如果你的背负明显高于别人,那说明你的户外理念、户外知识、户外技能有问题。


    先说缘起:
    我认为轻量化原则应该与阿式登山法则有关:大家想必知道一般来说有两种登山模式,一种叫喜马拉雅式登山,是靠“保姆”的协作完成的,另一种叫阿尔卑斯式登山,是通过轻便、快捷、无补给的方式靠自己或小组完成的。而轻便、快捷、无补给,都对装备和物资的轻量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再说定义:
    我对轻量化UL(ultra light)的定义是:在满足可靠性与经济性、舒适性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性,追求并实现最简约、最轻量的背负。

解释一下:
    可靠性:你背得轻重是另一回事儿,首先必须保证装备和物资能可靠地满足项目的需要。比如说,你为了贪图轻快将冰镐的长柄锯掉,以为靠手抓镐头就能完成项目,就意味着你带的装备肯定不可靠。

    经济性:你斥巨资委托美国宇航局的科研机构打造一套极轻的装备他们保证也能做到,但这显然没有意义,它指的是以你的闲钱的能力所及,尽量追求装备的轻量化。

    舒适性:舒适性虽然不像可靠性那样生死攸关,但快乐毕竟是我们走出户外的最重要的诉求之一,要不然压缩饼干就会成为野战、野外、野营的主要食物了。

    技术性:在装备商那里,是指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革新不断研发轻量化的装备。而在户外爱好者那里,一方面是指你对装备技术性能的了解,比如说走鳌太你用雨衣代替冲锋衣,可能就意味着你对装备的技术性能缺乏应有的了解。一方面是指你对项目技术性要求的了解,比如说走鳌太你背上个望远镜,那也意味着你对活动项目的技术性要求缺乏了解。

    追求并实现:所谓追求,是说要将尽可能的轻量化作为一种原则和目标;所谓实现,是说要在户外活动中尽可能做到轻量化。

    最简约、最轻量:所谓最简约,比如说计划五天的行程完成后,你包里还剩下可供好几天的食物,那就说明你的背负有问题;所谓最轻量,比如说,明明有小筒装的牙膏你却带了一个大筒装的牙膏那就不是最轻量。再进一步去认识,如果你将大筒装的牙膏挤出一些来,只带足够几天的量算不算实现了轻量化原则呢?也不算,因为大的空筒也增加了无谓的背负。其实,有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值得在这里提一下,第一支穿越狼塔的外地队伍为了轻装要求所有队员不得带牙膏牙刷。

    二、方**:
    实现轻量化原则,无外乎在购置装备和物资、以及使用装备和物资两个阶段进行管控。

    先说,在购置装备和物资时,要将轻量化原则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说,我发现实际上只花十分之一的钱,也能买到像“反应堆”那样一体式的国产炉头,但我还是发现很多驴友却选择带金属管的分体式炉头,而两者的重量差距明显。所以轻量化并不仅仅是烧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当做一种原则,并将这种原则贯彻到户外实践中去。

    再说,在使用装备和物资时,要养成单件称重的习惯,且计量单位越小,促使你改善的效果越大。既然称重,就必须有一种锱铢必较的精神,说起来最变态的例子是逆流之河走羌塘时将蒜皮都剥掉,据说节省了十几克。

    携带装备和物资时,也要考虑合并与替代方案。所谓合并,比如说湖北一支走狼塔的十几人的队伍,要求每个人都不能带锅灶,而是全队只带一口破铝锅,每人一天轮流挂在背包上背着。所谓替代,比如说你带的食物如果是炒面炒米等熟食,就意味着你可以少背气罐。


~~~~~~~~~~~~~~·
在这一点上,曾经被批评过,深刻反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20: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4-4-24 13:09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97:速干衣在旅行与驴行中的体会

    前年对于马代之行的热带海洋气候,游记中曾谈及关于速干装备的体会。    去年对于欧陆之行的地中海气候,在装备上则主要考虑了速干和防水,不过因为北至苏格兰地区,为了保暖也另带了一件nike长袖纯棉运动衣,这件不具备速干功能的纯棉衣服洗涤后,哪怕在爱琴海干燥的旱季都没法一夜干透,两相比较,让我对专业的户外速干装备有了更深的体会。
    以至于,去年整个炎热的夏天,我连日常服装也都基本上是速干衣了。
    一、所谓速干衣:
    速干衣的速干功能并非依靠纤维的天然特性(亲水性、疏水性、吸湿性、透气性等),而是通过对纤维进行化学改性(比如加聚亲水基团以改变其吸湿率)和物理变形(比如塑出微孔及管道以改变其防水透气性)等现代纺织科技来实现的(至于各种速干面料的实现技术我们就不详细描述了)。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速干衣基本不是天然纤维,而是酷迈(COOLMAX)、聚酯等化纤。
    但是,我倒真有一件PFC的棉质速干衣,无论功能性还是舒适性都很出色,据说德国人靠的是一种对棉纤维的磨削工艺技术,只不过价格仅次于传说中的鸟服。
    速干面料的干燥时间至少要比普通面料快一半,好的速干面料的干燥速度甚至可以是普通面料的数倍。

    二、速干衣的功能:
    对速干衣功能最主要的诉求当然是透气、排汗、速干。
    作为户外装备和运动装备,对其第二位的要求是耐磨、抗撕扯、防泼水;实际上,速干衣防泼水的功能一般都高于其它衣物。
    另外,对速干衣第三位的要求是防晒、抑菌、防蚊虫、抗静电、阻燃、不沾污等辅助功能。关于防晒,以我个人的认识,除非你去往光照十分强烈的地区,一般不必太强调吊牌上的防晒指数。关于抑菌,因为户外不具备经常的洗衣条件,潮湿炎热的环境下,抑菌性差的装备容易引发皮肤病。关于防蚊虫,据说是在纺织中混入驱蚊化学物,这意味着会随着时间而退减。关于抗静电,对于在干旱的冬春季节穿的衣服很有必要。

    三、驴行、旅游、出差必备:
    无论是旅行还是驴行时,速干装备都应该是最佳选择。
    在户外运动中,速干衣的那些功能特性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说在旅行中也是最佳选择呢?首先,我们对于环境来说很被动,不像在家那样自由,热了可以躲到凉快的地方静下来;其次,我们对于时间及行程来说也很被动,往往在第二天一早要出发赶往下一个逗留地,这就要求昨夜刚洗的一身臭汗的衣服必须能完全晾干(我的欧陆穿梭旅行,每次都是那件纯棉干不了);再次,我们对于设备条件来说也很被动,不能随时能有空调、洗衣机、甩干机。如此等等,出门在外一切的不方便,当然就对我们的随身装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不仅仅是夏令装备:
    速干衣不仅仅是雨季、夏季的装备,在其它季节同样重要,比如说冬季运动时也会大量出汗,这种功能型装备便可以快速地将汗液导出、散发,最大限度地保持干爽。其实,冬季湿衣服长时间贴身,还会造成可怕的失温。所以,深秋及冬春季节的户外着装,要求内层为速干的排汗层。

    五、容易忽视的“亵衣”:

    速干衣,我们通常作为夏季的防晒衣,作为其它季节的排汗内衣。

    实际上,在驴行及旅行时使用速干面料的内裤、袜子、文胸等所谓的“亵衣”,则更加重要。我注意到,现在绝大多数内衣品牌都有速干内裤了。至于袜子,COOLMAX的透气性所带给脚的那种干爽是无可替代的。而文胸,那种透气、排汗、速干的sports bra虽然我没用过,但对其效果的差别却完全可以想象。

    另外,速干毛巾也值得一提,去年暑假儿子去敦煌时我跟他说最好全速干,检视其装备发现毛巾是普通毛巾,便给了他一条速干毛巾,我跟他说毛巾经常见水,湿乎乎的毛巾在大热天里最容易滋生细菌变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20: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4-4-12 20:54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98:雾霾下的驴

    今天又是严重的雾霾天。环境监测预报部门给出的建议是:老弱病人群应留在室内,停止体力消耗(减少呼吸);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那驴友能不能跑到山里玩户外呢?这个结论我不敢说,但我可以说的是,每年因为中国雾霾的扩散,都能致使日韩有人死亡。你想想你爬的那山远还是日韩远?你自己去判断。

    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对毒食品、毒饮水已经进化出了异于地球上其他人种的免疫力,但毒空气毕竟属于近年才爆发的问题。你可以相信垃圾民族早晚能进化出吃垃圾的能力,但你也必须相信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常识。

    曾看过一个资料,国外某污染城市在关于PM2.5对疾病的影响做了大量的实验和评估后,最终提出了18的标准。美国的标准是年平均15、日小时平均35。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小于10才是安全值。至于天朝,它本身的检测标准就低,尽管如此,在它的首善之区还是经常爆表;哪怕在它的三亚都不能达到欧美的标准。

    当大楼发生火灾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死亡原因是吸入毒烟雾致死的;因此,当毒雾弥漫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减少呼吸量。现在,整个天朝的东部地区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毒气室,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背上一个大包呼哧呼哧地去驴行就有点找死的味道了。毕竟,我们的大多数驴行还是属于像“香巴拉”那样近郊的活动。

    天朝的雾霾问题将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给它预估的治理时间是至少八十年以上。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孙子这三代人就不能再玩户外了呢?这当然不行,但沐浴在天朝的阴霾下,你要想玩户外也必须有新的思维。

    我曾在《乱弹雾霾》中说过,以后在设计、选择线路的时候,风景将不再是主要指标,尽量选择空气质量稍好点的地区应是最重要的考量。

    以淄博户外为例,我曾将淄博周边的线路划分为西山里、东山里、南部山区。西山里以后就应该作为白区了,除非大雨之后,一般不宜再安排去活动;东山里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么南部山区就是红区、解放区么?当然不是,只是说它的敌情不像西山里那么严峻。比如说,通常临沂地区的PM2.5数值都远远低于淄博,而其境内的沂蒙山区相对来说山体区域也较大;所以今后可以多走走蒙山的线路,别嫌远。

    我们有幸生在天朝,爬山就别再讲究什么山、什么景了,能有个空气质量稍好点的山区,抽空去喘上一口气就知足吧。

~~~~~~~~~~
哈哈,我还是离百望山远点去阳台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20: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4-4-24 13:09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99:山感

      在《户外乱弹:我弹搜救》中曾提出过“山感”的概念:“首先是‘山感’,大山就像山民的后花园,在那些地域,驴友往往只能达到必然王国的境界,只有山民才能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这种境界意味着它对大山全然没有陌生感,而有一种亲切感。”而在最近的《马鞍山穿越杂志,兼谈东余粮失联》中则再次提到了山感。
      就像西方的基础数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样,其实山友之于大山也存在山感的现象。这种基于后天经验与先天禀赋的直感看似不易描述,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让我们先撇开山感这个词儿,先说一个关于水的相近的词汇吧。“水性”这个词有三种意思,除了比喻女人水性杨花的轻浮以外,它另两种含义我们可以拿来借用一下。

      其一,广义上讲,水性指的是水情,尤其是指我们对水文情况的了解程度。比如造句:“这个河段水情复杂,船老大熟悉这一带的水性,让他下吧”。
      其二,狭义上讲,水性指的是凫水的技能,是指我们置身水中的时候的适应能力。比如造句:“我从小生在河边,我水性好,让我下吧”。

      山性亦然,只是我们这里使用了山感这个词儿。广义上,山感反映我们对大山的诸如习惯与厌恶、熟悉与陌生、亲和与恐惧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如果当我们置身山林的时候,我们有着乐于融入的意愿,并乐意享受这种空寂与原始、刺激与挑战,就说明我们有着良好的山感;反之,如果我们置身山野的时候总觉得不自在,那就说明我们山感较差。

      狭义上,山感是指我们对某一特定山地的地质、地形、地貌、及植被与动物分布等地域环境的一种熟悉感。尽管我们并没走过这里,但这里的环境却让我们觉得并不陌生,置身其中能有一种从容感,就说明我们对这一山区的山感良好;反之,如果周围的一切让我们有一种仿佛置身外星球的完全陌生的感觉,那说明我们对这一山区的山感较差。每一特定地域都有其相貌,更准确的说法是“相”(英语为Facies),比如科学上所谓的沉积相、岩相、构造相、生物相等,这种相即包含了一些相对稳定的特性。狭义的山感,其实就可以理解成我们对该山域相性的感受性与把握性。

      山感关系到我们的山野生存能力,一方面,当独处山野的时候,环境加之于我们的心理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山感也是路感的重要条件,完全另类的相性会让我们有一种迷失感。

      所以,作为一个山友、驴友在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自己的山感很重要。

      首先,山感的培养当然与我们的经历与经验有关。石灰岩还是花岗岩等主要岩性、有没有水系发育、粘土层厚度、历史上冰川活动情况、不同的海拔与经纬度、褶皱造山抑或断裂造山等等等等,它们所给我们的经验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松树林、灌木林、竹林等所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我们走出一片灌木突然进入一片蒿草都会让我们感到异样和警觉。

      其次,山感的培养也与我们的地理学素养及有心程度密切相关,经常在户外活动中留心揣摩,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山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20: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0:AA制户外与户外AA制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0:户外AA制》的话题因可能会牵扯到一些朋友,所以放一放。
我需要找机会跟相关人员沟通一下再发,免得误会。
为它占个坑,先发下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20: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4-4-12 21:00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1:户外活动的交通安全问题

    交通安全问题虽不是户外的课题,但驴友活动却离不开交通。记得前年三门峡驴友包车出行时,一次车祸曾造成了15人遇难;同年在烟台有一帮驴友骑行时,一次车祸也曾造成了5人遇难。甚至连山难都极少会在一次事故中出现这么高的致死率,其实驴友在外出活动时遇到的交通事故一点都不比户外事故少,所以有必要警示一下。
    一、汽车:
    1、先讲一个故事:前几年有一位中国乘客乘坐外航,空乘人员要他调换一下座位换到离开舱门的位置,他不愿意,于是与空乘人员发生了争执,结果被空警处罚。这事儿被国内媒体报道后很多国人忿忿不平,认为是外航歧视中国人。呵呵,是啊,那么多人干嘛非得让我换座呢?其实吧,空乘人员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换我的话,我会安排一位看上去既健壮敏捷、又语言相通的人坐在舱门处。因为当需要紧急疏散的话,真正的逃离时间只有不到两分钟,若你语言不通,光和你连比划带哇啦的时间就可能会造成更多人员伤亡;若你大腹便便、行动不便,也会迟滞宝贵的疏散时间。

    这事儿告诉我们:我们长途出行经常包用的那种密封性很好的大巴,领队在安排座位或铺位时,也应该选几位膂力过人、反应敏捷的壮汉坐在靠近小锤的地方,并告诉他砸玻璃的时候要从边沿破窗。假如一个壮汉用五锤子砸烂玻璃与一个娇弱的美驴十五锤子砸烂玻璃,其意义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2、再讲一个故事:去年秋我带着个病人包越野车从理塘往低海拔地区紧急下撤时,那位喇嘛司机昼夜兼程,一刻也不停。他的话我听不懂十分之一,但他不管我听懂听不懂一路上不断地跟我讲话。他讲累了就跟我说你不要睡觉,你给我讲故事,讲什么都行。我当时那情形哪还有心思讲故事?但我知道他是属于那种静下来就会犯困的人,我必须陪他讲话,就说我给你讲《金刚经》吧……。

    这事儿告诉我们:有一种人,不管他是老司机还是新司机,他是天生属于那种当犯困的时候只要安静下来就会立马打呼噜的人。所以,我们在长途出行的时候,领队应安排人轮班客串个副驾驶。

    3、再讲一个故事:去年春我们驱车行驶到河北地界出了点小情况,我当时和一位朋友坐在商务车的中排位置,都系着安全带,安然无恙,那次我也确实体验到了安全带的实际作用;但后排的朋友当时却没系安全带,脊椎轻度鞭性损伤。我当时跟大家说,这么多年了,今天该知道为何我要求大家哪怕不坐前排也要系安全带了么?

    这事儿告诉我们:不管是哪排座位,如果它设计并设置了安全带,那就有它的道理。

    4、再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跟大长今出行短线,我将双杖杖尖朝上插在背包的侧兜里,随便地放在车上不碍事的地板上。大长今两次提醒,直到我将杖尖放平。

    这事儿对我触动很大,也让我从此对大长今充满了敬意。因为我也知道,平时很多人那么放虽然从没出过事儿,但谨慎的人应该想到特殊情况下的风险:当着客车紧急制动、甚至翻车的时候,竖立的杖尖有可能造成无谓的“次生”伤害。

    二、骑行: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60:骑行的困惑》谈了三点困惑,第二点就是交通安全问题。
    关于骑行安全,我觉得骑行客傻大巫的《中国公路求生》很有见识,值得推荐,请大家自己搜阅该文。
    我想补充的是,当结队骑行的时候,注意队形对安全来说也很重要,如果就像放羊那样前后左右随便窜来窜去,也将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三、飞机:
    至少我认为飞机肯定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除非极罕见的空中解体,哪怕在迫降的情况下生存率也很高。
    一位航空事故医疗调查专家曾说过,飞机迫降后的逃生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分钟,大多数在迫降时的伤亡原因其实是起火后的浓烟窒息。在我看过的案例中,美日韩都曾有过大型飞机的乘客在一分多钟疏散完毕的案例。事故经历者的经验高度一致地表明:当时凭地面反光线很难找到舱门位置。据此,专家们提出:登机后数清楚你的座位距离舱门有几排座椅对于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至关重要。
    顺便强调一下,我所说的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不包括马航,你懂得。

    四、轮船:
   我对乘船没什么经验,留待有经验的驴友们来补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9 08: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低温才是最危险的,饥渴还好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6: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懵懂野叟 于 2014-4-15 08:08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2:关于淄博户外徒步活动强难度标准的建议

    对一项活动进行标准的对比性描述可有多种指标:风景指数、冒险指数、趣味指数、艳遇指数、强度指数、难度指数。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度和难度两项指标,因为难度本身就包含了危险性。然而,淄博各户外的强难度标准不尽相同,而且也基本无法反映活动的实际情况。所以一直想提出一个供户外业者和驴友参考的建议方案。
    一、难度指数体系:
    将难度指数设计为十级,并以如下难点项目对于难度指数进行累积。
    标出难度系数时,须同时标注难点的项目类别。比如说蒙山的刀山,可以标注为:难度系数三级(攀援、绳索、刀山)。
    当某个难点项目反复大量地存在时,可双倍累积。比如说库布齐西线,即可仅仅因其全程流沙在评估时累计两级;再比如司马台,即可仅仅因其近乎全程的刀背在评估时累计两级。
    01、攀援:需徒手攀援上或下通过高差超过一米六以上、坡度超过七十五度以上的崖段。
    这是淄博南部山区最主要的难点项目,这种路段对于老驴来说很平常,但对于缺乏锻炼的新驴有较大难度的。
    02、绳索:需借助绳索保护上升或下降超过两米以上的崖段。
    淄博东、南部山区,有些路线需要绳索保护。
    03、难段:需通过诸如流沙、陷坑、石海、溯溪、沼泽等复杂地段。
    虽然你可以说山上有碎石很正常,但对于花岗岩地貌在第四纪冰川活动时形成的一些大面积的石坡,还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陷坑主要存在于有水系发育的石灰岩地貌中。
    04、过河:需借助绳索保护涉过河流,或需通过搭建独木桥涉过河流。
    多见于中国西部因冰川或雪山溶化形成的河流中。
    05、刀山:需经过危险的刀山地段,包括超过一米五的以上的刀刃或路程较长的刀背。
    上周我带驴友回撤的雁门寨,即属于明显的刀背地段。
    06、水源:需在无常年性地表水的地区找水且进行水处理。
    季节性的地表积水会给补水带来不确定性,且不能形成地表径流的话水质往往也会成为问题。
    07、冰雪:需借用冰爪(含简易冰爪)行走的地区,或虽然未必使用冰爪,但却有连续的、大面积的、较厚的积雪、积冰。
    比如小五台本身难度并不大,但冰雪季节的小五台却相当于七千米山峰,对技术有更多的要求。
    08、海拔:需翻越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上山峰。
    这是高海拔和超高海拔的分界线。
    09、动物:需面对致命性攻击性动物。
    主要指毒蛇、熊、狼等危险动物。
    10、探路:需自行探路,而无攻略可循,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
    很显然,某条线路第一个去探险的人所面对的难度与其将来发展为成熟线路后的难度是大不一样的。
    二、强度指数体系:
    将强度指数以日平均里程的长短近似地设计为六级,其中:
    一级(腐败):小于五公里。
    二级(休闲):大于等于五公里,小于十公里。
    三级(中等):大于等于十公里,小于十五公里。
    四级(强线):大于等于十五公里,小于二十公里。
    五级(超强):二十公里以上。(一般不推荐)。
    六级(极强):三十公里以上。(不推荐)。
    与一些前辈在探讨强度指标问题时,有很多人提出强度标准应该有速度参数,按照他们的逻辑,一个人要想在三分钟内登上四宝山的强度不亚于攀登珠峰;但那样的逻辑是我所无法理解的,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对线路本身进行评估,况且登山本身应该有规范的技术步伐,大步流星赶速度属于竞技意义上的山地越野赛而不是户外意义上的山地徒步穿越。

    本建议方案仅为提出一个框架以供各位户外爱好者讨论,标准的东西原则上应该是对某种合理性的约定与俗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6: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懵懂野叟 于 2014-4-15 09:22 编辑

懵懂野叟 发表于 2014-4-14 23:32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2:关于淄博户外徒步活动强难度标准的建议

    对一项活动进行标准的对比性描述可有 ...


    说明一下:
    有人认为“强度不仅与里程有关,还与时间相连。譬如,同是20公里穿越,5个小时完成,强度自然很大;8个小时完成,强度自然就小很多。要是慢慢跑马拉松的话,我也能跑下来”
    对此,我的回复是:
    第一,我们要做的是对线路本身进行评估,我们认为泰山穿越的强度高于四宝山,而不管耗时多少。因为假如强调速度的话,你甚至可以说一小时穿越泰山的强度高于十小时攀登珠峰的强度。但这种认识没有意义,反映不出线路本身的性质。
    第二,登山本身应该有其规范的技术步伐,户外运动不属于竞技运动,大步流星赶速度属于竞技意义上的山地越野赛而不是户外意义上的山地徒步穿越。因为户外的诉求之一是健康,而时速高于3时就会存在对膝关节慢性损伤的风险,当时速高于3.5时会让大多数成年人造成膝关节的慢性损伤。
    第三,这个话题本来排在去年初,之所以一直没发是因为发它以前想先弹一篇“关于速度在户外运动中的认识问题”。因上周出坡与大家提起,所以先提前发了。
    第四,考虑速度因素,是驴行天下较普遍的一种认识,他们认为五秒跑百米高于跑一场马拉松,但这种认知方法对于评估百米与马拉松的实际强度,显然存在逻辑困境。或者,他们也可以这么标注:岳阳山,你要八小时走完,一颗星;你要六小时走完,两颗星;你要四小时走完,三颗星;你要两小时跑完,五颗星;你要一小时跑完,漫天星。
    第五,我曾在一家户外论坛乱弹过速度问题。当时举了一个例子,我要找个装车的小工干活挣钱的话,我只能认为装一火车皮沙子比装一拖拉机沙子劳动强度大;而不能考虑我十分钟装一个拖拉机比一天装一火车皮强度大。那对认识问题没有意义。《关于户外乱弹的乱弹》曾说过,全部《乱弹》完全是基于逻辑和常识的东西。比如说弹《户外乱弹:户外与音乐》时我并没看到过西方户外的LNT,但我必须基于常识和逻辑,去认识户外听音乐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6: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dogwoff123 发表于 2014-4-19 08:23
其实低温才是最危险的,饥渴还好解决

更确切一点的说法是失温更危险,因为夏天的雷雨天气下也有可能失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