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4-4-12 20:49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96:关于轻量化UL原则的问题
早几年如果谈轻量化,会有很多驴友表示不屑,就像《你,新驴吧?》那篇著名的户外网文反映的那样,一些人认为包里背上几块砖,或者背上一个大西瓜才算老驴,如果你背负轻了,人家会看做是偷奸摸滑不像个驴友。曾几何时,淄博的驴友在岳阳山上也是比谁背得更重,你背五十斤,我就背六十斤。当我后来听前辈们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直到今天,谈起轻量化,我发现仍然会有很多驴友存在误解,以为轻量化就是烧钱,土豪才轻量化。这种现象,让我觉得很有必要弹弹所谓的UL原则,引导新驴们对轻量化原则的认识。
轻量化UL原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式。
一、认识论:
必须树立这样的认识:相同投入下,相同科目下,如果你的背负明显高于别人,那说明你的户外理念、户外知识、户外技能有问题。
先说缘起:
我认为轻量化原则应该与阿式登山法则有关:大家想必知道一般来说有两种登山模式,一种叫喜马拉雅式登山,是靠“保姆”的协作完成的,另一种叫阿尔卑斯式登山,是通过轻便、快捷、无补给的方式靠自己或小组完成的。而轻便、快捷、无补给,都对装备和物资的轻量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再说定义:
我对轻量化UL(ultra light)的定义是:在满足可靠性与经济性、舒适性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性,追求并实现最简约、最轻量的背负。
解释一下:
可靠性:你背得轻重是另一回事儿,首先必须保证装备和物资能可靠地满足项目的需要。比如说,你为了贪图轻快将冰镐的长柄锯掉,以为靠手抓镐头就能完成项目,就意味着你带的装备肯定不可靠。
经济性:你斥巨资委托美国宇航局的科研机构打造一套极轻的装备他们保证也能做到,但这显然没有意义,它指的是以你的闲钱的能力所及,尽量追求装备的轻量化。
舒适性:舒适性虽然不像可靠性那样生死攸关,但快乐毕竟是我们走出户外的最重要的诉求之一,要不然压缩饼干就会成为野战、野外、野营的主要食物了。
技术性:在装备商那里,是指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革新不断研发轻量化的装备。而在户外爱好者那里,一方面是指你对装备技术性能的了解,比如说走鳌太你用雨衣代替冲锋衣,可能就意味着你对装备的技术性能缺乏应有的了解。一方面是指你对项目技术性要求的了解,比如说走鳌太你背上个望远镜,那也意味着你对活动项目的技术性要求缺乏了解。
追求并实现:所谓追求,是说要将尽可能的轻量化作为一种原则和目标;所谓实现,是说要在户外活动中尽可能做到轻量化。
最简约、最轻量:所谓最简约,比如说计划五天的行程完成后,你包里还剩下可供好几天的食物,那就说明你的背负有问题;所谓最轻量,比如说,明明有小筒装的牙膏你却带了一个大筒装的牙膏那就不是最轻量。再进一步去认识,如果你将大筒装的牙膏挤出一些来,只带足够几天的量算不算实现了轻量化原则呢?也不算,因为大的空筒也增加了无谓的背负。其实,有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值得在这里提一下,第一支穿越狼塔的外地队伍为了轻装要求所有队员不得带牙膏牙刷。
二、方**:
实现轻量化原则,无外乎在购置装备和物资、以及使用装备和物资两个阶段进行管控。
先说,在购置装备和物资时,要将轻量化原则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说,我发现实际上只花十分之一的钱,也能买到像“反应堆”那样一体式的国产炉头,但我还是发现很多驴友却选择带金属管的分体式炉头,而两者的重量差距明显。所以轻量化并不仅仅是烧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当做一种原则,并将这种原则贯彻到户外实践中去。
再说,在使用装备和物资时,要养成单件称重的习惯,且计量单位越小,促使你改善的效果越大。既然称重,就必须有一种锱铢必较的精神,说起来最变态的例子是逆流之河走羌塘时将蒜皮都剥掉,据说节省了十几克。
携带装备和物资时,也要考虑合并与替代方案。所谓合并,比如说湖北一支走狼塔的十几人的队伍,要求每个人都不能带锅灶,而是全队只带一口破铝锅,每人一天轮流挂在背包上背着。所谓替代,比如说你带的食物如果是炒面炒米等熟食,就意味着你可以少背气罐。
~~~~~~~~~~~~~~·
在这一点上,曾经被批评过,深刻反省。
|